● 伺服市場觀點
1 市場格局三足鼎立
2013-2014伺服競爭格局份額變化(如圖1所示)
2 增長
2.1 伺服市場增長及預期
第一階段(2011年前)
從2005年以來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每年增長率超過25%。在2009年由于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增速下滑,但2010年迅速回彈,增長速度超過30%,在2011年相對去年來說增速有所回落。
第二階段(2012-2013)
進入12年和13年,我國GDP增長繼續放緩,中國經濟處于增速換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并且國際市場蕭條出口業務遭重創,在種種矛盾疊加之下,伺服市場持續下滑。
第三階段(2014之后)
受宏觀調控以及經濟回暖刺激作用,未來四五年伺服將處于穩定持續正增長發展階段,復合增長率達11%。
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創造及制造業未來將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2.2 中國伺服市場市場細分-分行業
如表1所示。
● 機器人觀點
1 發展迅速
1.1 工業機器人發展動力-產業投資
如表2所示。
1.2 工業機器人發展動力—人力資源成本
人力成本上升是催生機器人需求的根本因素。2000—2012年,國內制造業工人工資復合增速為13.8%,近三年出現加速上升趨勢,同時東部沿海省份如廣東、浙江等制造業密集地區更是出現用工荒現象。這與日本60—80年代類似,人口結構逐步老化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導致勞動力成本出現快速上升,日本在70 年代中期掀起機器替代人工的熱潮,機器人產業獲得迅猛發展。如圖2、3和表3所示。
1.3 行業和應用領域—全行業
如圖4所示。
1.4 機器人市場容量—陶瓷衛浴/家電/食品飲料及飼料
如圖5所示。從三個行業2013年機器人最大容量來看,家電行業機器人容量最大。食品飲料及飼料行業主要是在后道工序包裝入庫環節使用搬運機器人,9484臺搬運機器人是該行業最大容量。
從采購機器人價格和機器人采購額來看,食品飲料及飼料行業采購機器人集中在150KG,200KG,250KG等種負載機器人系統集成的價格要高于前兩個行業,主要原因也是這個行業是機器人供應商這幾年重點開發的行業。
1.5 三個行業機器人平均價格VS機器人類型
如圖6所示。陶瓷衛浴、家用電器和食品飲料行業都會用到搬運機器人,其中食品飲料所用的搬運機器人的負載普遍較高,因此產品價格也較高。
目前除陶瓷衛浴行業有大量應用噴涂機器人外,其他行業的機器人應用基本都以搬運機器人為主。
1.6 生產工藝流程及機器人應用 —陶瓷衛浴
如圖7所示。

2 挑戰依舊
2.1 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困境與機遇
當前,制約自主機器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本土產業鏈不成熟。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主要包括精密減速機、高性能交直流伺服電機和驅動器及高性能控制器等。目前市場主要零部件基本上均由歐洲和日韓的公司所控制,國內本土生產商與其差距較大。如圖8、9和表4所示。


3 市場格局群雄逐鹿
3.1 工業機器人產業市場劃分
工業機器人單體的競爭主要集中在集成應用、主機成本及其可靠性三個方面,外資廠商技術保持領先,且規模化生產一直保持絕對成本優勢。現階段國內機器人主要的技術瓶頸是核心技術與國際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核心技術如果通過進口來解決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成本升高,導致自身產品缺乏競爭力。國內外技術差距最大的是減速機和伺服電機。三大關鍵零部件決定了產品的性能、質量及價格,是機器人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但三大關鍵部件進口比例較高,特別是減速器目前基本被日本2家公司壟斷。因此現在國內制造工業機器人成本較高。如圖10所示。
3.2 2013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按照類型、行業及負載切分
如圖11、12所示,工業機器人在汽車行業應用最為廣泛。國內合資車企率先在中國制造業領域引入機器人自動生產線,其他制造業的機器人普及率較低,因此我國汽車及相關零部件行業占機器人總需求的50%左右,高于全球水平。
相比汽車行業,我國電子電器、金屬加工、食品飲料和煙草等一般制造的自動化水平更低,這些產業的機器人滲透速度將顯著高于汽車行業。制造業龍頭企業已經紛紛加入機器人替代人工的改造行列, 代表企業如富士康、格力電器、海鷗衛浴等。
輕型多關節機器人大部分是四六軸類型的機器人,應用場合為焊接、噴涂、搬運、碼垛、裝配、上下料等各種動作。
SCARA水平多關節平面關節型應用場合為高速抓取、搬運、裝配。
Delta 3D三角型應用場合為高速抓取、搬運、裝配。
3.3 主要工業機器人廠商在中國投資建廠情況
通過訪問ABB、FANUC、KUKA和YASKAWA等主要機器人廠商,這些廠家都對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未來增長預期抱有較高期待。綜合來看,廠商端預估中國機器人市場未來5年的增長保守估計在10%左右,樂觀估計會沖破20%的復合增長率。
截止2013年底,外資品牌在中國建成工廠的包括ABB、Fanuc、YASKAWA、KUKA和愛普生5個廠商,愛普生在深圳的工廠為組裝工廠,國內廠商以上海沃迪、GSK和新松為代表。根據統計,2013年國內機器人的產能為32,900臺。
供稿/德佳咨詢(www.delkaconsulting.com)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