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重生 智造共贏 ——2021中國運動控制/直驅產業高峰論壇圓桌對話紀實

文:中國傳動網2021年第一期

“2021中國運動控制/直驅產業高峰論壇圓桌對話環節,中國運動控制產業聯盟理事長蘇崇德貝加萊大中華區總裁肖維榮哈爾濱工業大學副院長楊明教授德國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力強美的集團首席專家谷曉春美的運動控制中國區總經理王霄CODESYS軟件集團(中國)大中華區總裁馬立新七位業內大咖圍繞運控市場環境需求、產品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本文根據圓桌對話的現場發言做了整理。

主持人:今天參與圓桌對話的嘉賓有來自企業界和高等學府的代表們,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使命及遠景,那就是努力推動中國智能制造的向前發展。首先,讓我們從市場需求、產品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出發,來分析一下目前中國制造業和自動化技術發展的方向在哪里?

肖維榮:當前,自動化行業正面臨著重大的轉變,即自動化硬件產品慢慢趨同于消費品,它也和消費品一樣,面對都是成本和價格的嚴峻挑戰。基于此,歐美企業正在被迫加速本地化流程,以降低制造成本。自動化行業的發展潛力肯定是不斷上升的,人在制造業的流程里將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如何去提高競爭力。這個競爭力是非常大的范疇,光有技術是不行的,需要有把技術變成產品競爭力的能力,這才是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實際上,我們面臨非常復雜的問題。對于自動化企業來說,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怎樣可以盡量價格戰更遠一點?只有解決了問題,我們可以很好地迎接挑戰,真正幫助制造業的客戶客戶感覺到,每個環節都物有所值,這是最重要的。

運動控制

蘇崇德:中國市場很大,充滿無限可能,這是中國自動化行業發展的優勢所在。有很多新技術在國外沒能普及起來,反而中國后,有了市場需求。很多人跟風進入中國市場,因為市場需求大了,量起來了價格也就下來了,市場供需關系改變了。但行業目前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例如自動控制行業的人工費越來越貴,任何技術都需要有人投入去推動而現在人力投入對于部分企業來講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值得大家去思考。

另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是,我曾領著松下兩個技術人員到哈工大楊明教授的實驗室去參觀,出來以后,他們都對中國技術研發的條件大為驚嘆。但是在目前的產品生產上,部分企業的批量生產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使得產品品質一致性與國際品牌還有一定的差距這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只有從技術開發和生產管理上做全面的提升,才能讓我們充滿信心世界舞臺上競爭。
主持人:談到自動化行業的人才培養,可以說是目前很多企業的一個“痛點”,那么現階段的工控自動化行業究竟需要怎樣的人才?企業應如何挑選和培養適合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呢?


梁力強:我在人才需求方面有切身的體會。在當今智能制造時代,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對自動化廠商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在大部分企業的人才隊伍中,大多數技術人員都是自動化專業人才尤其缺乏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只能靠企業自己做,主要是把他們往產品專家和應用專家兩個方向培養。另外,在倍福中國接觸到很多OEM廠家和客戶,這些企業體量一般都比較大,他們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甚至希望我們為他們推薦自動化人才。

人才問題是一個比較實際的挑戰,目前我們也在為一些客戶的技術人員提供培訓同時我們通過開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例如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一起建立聯合實驗室,通過這個途徑培養更多優秀的大學生。同時,在過程中倍福正在和這些大學的專家合作,共同制定出新的PLC教材,目前初稿已經出來了,計不久在多所大學內試用。


楊明:大學院校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已經從科學研究轉到人才培養并且鼓勵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培養方案的設定。一直以來哈工大都非常重視人培養我們希望多學科交叉培養學生,特別是研究生階段,我們希望更多相關的學院聯手,在工藝封裝控制系統、機器人等領域開展更廣范圍的學科研究學生走出校園后,能符合企業各方面要,當然,我們也希望企業能夠提高對自動化人才的待遇,把更多優秀學生吸引到自動化領域里來。

谷曉春:我們知道,由于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制造業發展越來越困難。五年前,整個美的集團20萬工人,現在整個集團約有10萬工人。雖然人員減少,但是美的營業額一直在增長,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制造技術、工藝的改進,以及精益制造、自動化設備的應用美的制造對標的是國際先進工廠,如何把自動化應用和產品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公司一方面要面對產品多樣化生產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提升自動化水平,產品需要模塊化、標準化,種類、型號越少越好,這是一矛盾也是自動化技術未來發展的一大挑戰。

另外,美的內部推自動化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缺乏專業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也要了解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開發、機器人運維升級保養等等。雖然我們已經KUKA這個平臺,它的自動化培訓教程對我們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按照目前的發展來看,遠遠不夠的所以未來,我們要更多地向其他先進企業學習,希望對美的自動化技術推進有所幫助。


王霄:如谷總所說,美的在自動化方面投入力度很大,尤其是在人才培養和軟件開發上是非常強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未來的發展空間大,在這一塊美的非常有信心。對整個工業界來說,目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能否切實解決企業在生產中遇到實際問題,要求廠商要十分了解工藝,有一定的柔性,并能夠幫助企業確保較高的投資收益,這些需要廠商做非常細致扎實的工作

這也就突顯出復合型人才作為領軍人物的重要性,必須有這樣的人做后盾,才能為企業帶來真的價值,尤其是生產工藝的掌握,以及解決方案的開發能力是其中的關鍵


馬立新:先進制造業之所以先進,一方面體現在技術的先進性方面體現在方案的先進性當然還包括產業生態和管理模式的先進性。

現階段中國制造業遇到挑戰,一個是價格戰,一個是人才的缺乏。這些背后隱藏的不管是在技術、方案、產品、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都反映出了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沒有差異化,再好的技術方案,企業都很難受到實現了提質和增效,應用價值也無法體現出來。

我個人認為,這一切決定于人,人是擺在我們面前很大的挑戰。現在不管是職業院校還是大學,都面臨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問題。我們的工程教育、實驗教學培養的人才和企業需要的人才差距太大了。人才培養最重要的是,傳遞給學生的工程思維,他應該用什么樣的技術、工作、職業精神團隊、企業創造價值。因此,先進制造業不僅體現在技術先進、方案先進,還應該有更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支撐先進制造業提供重要的人才。

主持人:作為發展中的中國制造業和國際先進制造業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那么應愈合看待兩者之間的差距呢?

肖維榮:說起中國制造業與國際先進制造業,大家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彎道超車。說句實話,我不太喜歡彎道超車這個詞。例如德國二戰被英美聯軍炸得一塌糊涂,但是戰后為什么德國的工業發展這么快?這是因為它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人才教育體系以及文化傳統,這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天就建立起來的。

同樣的,制造業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在各個方面做準備。我們要從學校開始,從大學開始,培養一種非常踏實的學風,讓學生將來能夠成為工匠級的人物,能夠把活干得很漂亮。軟件開發上,怎樣讓軟件有生命力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去適應工況,這些需要不斷去實踐、積累。包括對于所有的伺服、運控企業來說,我們如何通過一個長期的戰略,讓企業具備更長久的競爭力,并且學會和產業生態圈共贏”,是每一位企業經營者要努力思考的課題。我認為彎道超車”是不現實的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還是需要長期努力、持續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運動控制

楊明:目前,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主要還是體現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中。伺服行業是一個充分市場化的領域,不存在卡脖子的問題,目前的產品應用越來越成熟,一些關鍵技術的開發上,還有一個非常漫長過程需要革命性創新精神。現在國家越來越鼓勵真正的原始創新,也就是01的創新,這非常有利于伺服、運控行業的未來發展。


王霄:中國制造業的優勢非常明顯,中國的市場非常大,有市場支撐的創新才有意義。以色列就不同,他們有很多聰明的工程師,市場太小把以色列優秀的技術拿到中國市場上來應用,完美現在美的就是在走這條道路。對于中國工控人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的應用需求,這里面的創新機會非常多,一旦抓住機遇就能夠取得很好的發展。我們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要過度追求規模,而應該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依托中國這個大市場,一步步往前走。西方發達工業國家都是經過幾十甚至上百年的積累,才發展起來的,我們大家要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中國這樣的市場規模中,我相信每個企業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主持人:最后,請每位嘉賓用一句話來展望未來幾年,乃至于幾十年,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
楊明:為助力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哈工大將發揮學術前沿和產業之間的橋梁作用,把它們真正貫通起來,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全力的支持與配合。

梁力強: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是制造業的大勢所趨數字化技術是自動化的基礎,促進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自動化行業責無旁貸,作為自動化行業中的一員,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肖維榮:全球化是一個絕對的趨勢,最近幾年出現的去全球化趨勢是逆潮流的,不可能是大趨勢。所以我從來沒有把自己一個外資企業的代表,作為一家在中國市場上發展的企業,大家志同道合,共存共贏,致力推動中國制造的升級轉型。


王霄:我們把高創優秀的運動控制技術和美的大規模制造的能力結合起來,提供高性能的產品,并且在成本上達到極致,為中國自動化行業做貢獻,同時也希望和大家一共同探索更多行業解決方案的開發,切實滿足中國市場的應用需求


谷曉春:美的制造的未來愿景,我們希望能夠對其他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鑒,對中國制造的升級有所幫助,我們的目標是打造準時交付、低成本高品質的綠色智能工廠。


蘇崇德:在中國制造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伺服、運動控制行業的應用市場足夠大,前景一定會更輝煌。


馬立新:展望未來,世界的潮流是和平與發展,制造業的趨勢是交流與合作。不管是對于兩個人還是兩團體來說,交流合作的最高境界是同聲相映,同氣相求。因此,我們希望與更多的產業人士一起,在同聲相映中交流,在氣相中發展,共同為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貢獻力量。

運動控制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五期

  •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四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三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