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億歐元
2月8日,歐盟委員會醞釀已久的《歐洲芯片法案》(A Chips Act for Europe)終于正式出臺。這份從去年籌備至今的法案長達22頁,計劃投入超過430億歐元(折合3126億人民幣)資金,目的是提振歐洲芯片產業,降低歐洲對美國和亞洲企業的依賴。
《歐洲芯片法案》包括3個主要組成部分,分別是歐洲芯片倡議、確保供應安全的新框架、歐盟層面的協調機制。預計到2030年,總計將有超過430億歐元的政策驅動投資支持《歐洲芯片法案》,該法案提議內容包括:對下一代技術的投資;在歐洲各地為尖端芯片的原型設計、測試和實驗提供設計工具和試點生產線;節能和可信芯片的認證程序,以保證關鍵應用的質量和安全;建立一個更有利于投資者在歐洲建立生產設施的框架;培養微電子方面的技能、人才及創新能力等等。
2021-2022年電動車出貨量(單位:輛)
因數值已進行四舍五入,相加后可能與總數不等。
來源:Gartner (2022年1月)
600萬輛
根據Gartner的最新預測,2022年電動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出貨量將從2021年的400萬輛增加至600萬輛。
Gartner研究總監Jonathan Davenport表示:“零排放汽車過渡委員會在2021年11月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同意,車企將努力在2040年實現僅銷售零排放車輛的目標,并在主要市場提前實現這一目標,這將迫使汽車行業為交通運輸部門的脫碳化做好準備。電動車是一種有助于減少交通運輸部門碳排放的重要動力總成技術,但芯片的持續短缺將影響2022年的電動車生產。雖然目前貨車和卡車的出貨量很少,但隨著商業車隊運營商認識到車隊電氣化所帶來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它們的出貨量將迅速增長。”
Gartner預測電動乘用車將占到2022年電動車總出貨量的95%,客車、貨車和重型卡車僅占5%。此外,Gartner預計大中華區將占2022年全球電動車出貨量的46%,達到290萬輛,位居全球榜首。西歐和北美將分別以190萬輛和85.53萬輛位居第二和第三。
+25%
根據 IC Insights 發布的行業快報稱,2021年的全球經濟從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危機中反彈之后,全球半導體營收增長了25%,預計2022年半導體總銷售額將增長11%,并達到創新高的5651億美元。
繼 2021 年全球半導體營收增長 25% 和 2020 年躍升 13% 之后,IC 市場今年將增長 11%。如果達成,這將意味著 IC 行業 25 年來首次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而光電器件、傳感器/變送器和分立器件(O-S-D)銷售額預計也將增長11%,達到1155億美元的歷史高點。
403.5
根據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公布的指數走勢,今年1月11日稀土價格指數達到了364.49,而去年1月13日為195.11,也就是說,一年的時間內稀土價格指數上漲超過80%;到2022年2月11日,稀土價格指數已達到403.5,繼續創下歷史新高。其中,鐠系列、釹系列、混合稀土等價格持續保持上漲的趨勢。
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的稀土價格指數的計算由基期和報告期的交易數據計算組成,基期選用2010年全年的交易數據,報告期選用全國20多家稀土企業每天實時交易數據的平均值,代入稀土指數價格模型計算得出(基期指數為100)。
有關機構的研報指出:稀土上游產銷量穩步增長,下游磁材公司有望迎來量價齊升。一是在政策調控下,稀土供需有望繼續維持緊平衡,稀土價格預計維持高位震蕩,上游公司產量指標穩步增長;二是磁材公司受益于存貨重估、產銷增長,以及磁材價格合同重置和上調,單噸盈利上行,2022年有望迎來量價齊升。
另據東莞市磁性材料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磁材企業采購稀土原材料基本都是“用多少、買多少”,隨行就市。業內普遍認為,目前稀土原材料價格處于偏高位置,下游接受度不高,市場調整存在一個過程。未來,價格終將回歸合理位置。據估算,80萬-100萬元/噸的鐠釹金屬、60萬-80萬元/噸的鐠釹氧化物是磁材企業比較能接受的價位。
+140%
全球新能源汽車正處于加速放量增長期,動力電池企業掀起新一輪擴產浪潮。鋰電龍頭保持高速成長,海外市場與儲能具備超預期空間。隨著新政策落地將帶來的邊際增量、儲能市場放量提供第二增長曲線,對于中游鋰電板塊的業績仍有較大超預期的空間。
據起點研究統計,2021 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為601Gwh,同比增長140%,預計2022年將達1Twh,同比增長68%。預計2025年全年將達到4Twh,相比2021年增長582%。其中動力電池3Twh,增長6倍;儲能電池1Twh,增長8倍。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