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公司供應商分類體系說起
文:劉寶紅2018年第四期
根據對供應商的打分,某公司對供應商分門別類如表1所示,想聽取一些優化建議。為此,本文談一下該分類背后的幾個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有相當的普遍性,在很多公司都存在。
表1某公司供應商分類
從表1的供應商分類中,反映出下面幾個主要問題,需要企業在實施供應商管理時特別注意:
其一,戰略供應商更多是由其不可替代性來決定,而不是自身的績效打分(當然績效也要達到基本的標準,至少要有清晰的改進方案,否則就成為消極淘汰供應商,在下一代新產品中棄用)。比如說關鍵元器件,因為技術難度高,驗證周期長,供應商一經導入,就很難替代,就是天生的戰略供應商。可以說,戰略供應商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當然,他們也是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投入巨大的資源才走到這一步的。
其二,正因為技術難度高,供應鏈復雜,供應周期長,戰略供應商的績效注定會問題多多,比如交付周期長,按時交付差,質量不穩定,尤其是那些挑戰性能、工藝極限的新產品。如果簡單地按照績效評分一刀切,這些供應商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淘汰供應商,顯然是個錯誤。作為采購方,督促、幫助戰略供應商改進,盡量通過現有供應商解決問題,往往是最理性的選擇。否則的話,就容易陷入一直在找新供應商的怪圈,因為不管哪個供應商,都會有同樣的問題。
其三,在參與設計上,我們對資格未定供應商要非常謹慎。這類供應商之所以是資格未定,要么因為是新供應商,還沒有證明自己;要么是老供應商,因為出了績效問題,需要重新證明自己。不管怎么樣,資格未定供應商的風險都相當高。作為采購方,對于新導入的資格未定供應商,要避免"別人家園子里的草綠"的思維,輕率導入;對于有績效問題的老供應商,更要避免"吃二次苦,受二茬罪"的重復試錯。
特別是那些新導入的供應商,往往頭戴鮮艷的光環,比如是某些知名企業的供應商,你可要特別警惕才對,因為他們也可能是那些名企的淘汰供應商。試想想,如果這些供應商真像他們自己說的那么好,那些知名企業應該給他們足夠多的業務,為什么還要跟我們做生意呢?要知道,真正一流的供應商是不缺業務的,在選擇客戶上也是很挑剔的。
作為重要的管理措施,案例企業在定期的供應商評估上也不盡完善,主要表現在該評估的沒評估(戰略供應商),不該評估的卻評估了(淘汰供應商)。半年一次的評估頻率也不盡合理:對大多供應商可能太頻繁,對少數則相反。試想想,一個公司,動輒就有幾百甚至上千供應商,半年一次,意味著每天要評估好幾個供應商,資源上根本沒法保障,結果就是為了面面俱到,把這一嚴肅的管理行為變成"走過場",而這恰恰是眾多企業的常見問題,包括這里的案例企業。
在有些企業,一旦出現供應商質量問題,管理層和內部客戶的第一反應呢,就是問定期評估做了沒有?他們的邏輯是,定期評估供應商的質量、生產、物料管理體系,是預先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關鍵。這邏輯看上去沒錯,但執行起來則否:一個企業,不管規模多大,管理資源有多充分,都沒有足夠的資源對所有的供應商定期評估。強行撒網式的"全民"評估,結果就是管理資源攤得太薄,供應商評估變成了走過場,評估是評估了,卻達不到識別問題、關閉差距的目的,供應商績效問題還是頻頻發生。
作為管理者,在供應商評估上,要形成“抓大放小”的戰略,好鋼用在刀刃上,把管理資源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供應商身上,即未來新生意流向的供應商。
這就是說,淘汰供應商是不需要定期評估的。一方面供應商不愿意投入資源配合你的評估,另一方面你也沒有資源來做這樣的評估。對于這類供應商,要力求維持現狀,盡管意味著不得不遷就有些績效問題,"得過且過"。要知道,淘汰類供應商就如績效差的員工,如果你已經決定要結束雇傭關系,你就不會投入多少資源來督促、幫助員工改進了。
對于優選供應商,因為企業的大部分業務都歸他們做,一旦出現問題,影響面會很大,所以有必要進行定期的評估。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有明顯的績效問題,或者其他可預見的顯著短板,要避免過于頻繁地評估----你不能因為優選供應商配合度高,就對他們過度管理,否則不但影響優選供應商的正常運作,也浪費我們寶貴的管理資源。
對于資格未定的供應商,我們確實需要定期評估,督促、幫助供應商制定和落實改進方案。要知道,資格未定是個過渡狀態,作為采購方,我們要給供應商清晰的目標,在規定的期限內,比如說半年,達到目標就上升為優選供應商,或者戰略供應商;達不到目標就下降為消極淘汰,甚至積極淘汰。在此期間,要定期跟進,評估供應商的進展,及時采取糾偏措施。這是對供應商"有選擇、有管理"的關鍵舉措。
對于戰略供應商,特別有績效問題的戰略供應商,我們要定期評估,識別和關閉績效短板。這里的挑戰是關系不對等:供應商是我們的戰略供應商,但我們不是供應商的戰略客戶,供應商就往往并不愿意支持定期評估;即便我們識別了短板,供應商也不一定愿意投入資源來改進。這種情況很難對付,尤其是在采購方的規模較小,或者說規模雖然大,但采購額分散的情況下。這也解釋了企業為什么都希望做大,而做大后更加需要集中采購額,避免頻頻導入新供應商。
講了這么多,供應商評估究竟要多頻繁?我不想給大家一個“一刀切”的答案,因為那會誤導。在我看來,全面評估供應商的質量、生產和物料管理體系,是供應商管理的“重型”武器,不能動不動就搬出來,主要應該用在一下幾種情況:
第一,納入新供應商的時候,需要做全面的供應商評估,確保供應商能夠滿足最基本的質量、生產和物料管理要求。如果不能夠滿足,要制定清晰的改進方案,確保在一定期限內達標。
第二,戰略供應商、優選供應商出了重大績效問題時。做為補救措施,全面評估其質量、生產和物料管理體系,一方面關閉現有差距,另一方面預防未來再次發生類似問題。
第三,定期維護,就如案例企業建議的定期評估。鑒于資源有限,評估對象要限于未來我們要做生意的供應商,年度評估看上去比較合理,但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調整。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掃碼關注小程序
時刻關注行業動態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