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預測準確度的兩個問題

文:2018年第一期

    經常有人問,需求預測多準才對?答案是,這取決于你所在的行業。比如在工業產品領域,批量小、品種多,60%的預測準確度可能就相當不錯;但在汽車制造、家電、消費品行業,這樣的準確度可能意味著災難。

預測準確度究竟要多高

    美國有個叫ToolsGroup的公司做過調研,說消費品的預測準確度在85%上下,零售業跟消費品差不多,而工業品就低得多,只有70%不到。這主要應該是針對北美企業,采用的是月度預測。

    根據Gartner的調查,消費品公司的預測準確度在50%到60%之間。這一數字明顯低于ToolsGroup的統計。不過Gartner的統計方法相當嚴苛,是基于SKU和庫位層面,統計方法是絕對差的百分比(MAPE),即預測的準確度=(1-(|實際值-預測值|)/實際值)*100%[2]。

    其實,預測的準確度要多高才算高,其意義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大。在我們看來,圍繞預測準確度,更重要的是對偏差的分析,理解偏差的誘因,采取糾偏措施,提高未來預測的準確度。

    這里還要提醒的是,預測的準確度是個多維概念,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細節:(1)產品層面還是SKU層面?產品層面的預測準確度可以很高,而SKU層面的則會低很多;(2)工廠層面還是渠道層面?工廠層面可以很高,但銷售更關注的是具體的渠道。(3)提前多久的預測作為基準?是M-1(上個月做的預測),還是M-2、M-3?

    企業也經常在時間單元上做文章。時間單元越小,預測的準確度就越低,反之亦然。生產希望時間單元越小越好,最好是天,如果不是小時的話,因為那是他們安排資源的方式。再不行,周。銷售的要求就沒有那么細,月度即可。不過對生產來說,月度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可大不一樣。所以按月統計,離解決生產的日常產能安排尚有距離。

    對供應鏈來說,SKU層面的預測準確度最好。但是,這個層面的準確度一般都很低,我們熟悉的一些公司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實在太寒磣了。對有些產品來說,從生產工藝的角度看,SKU層面的區別很小,統計這一層面的預測準確度或許沒太大意義,如果考慮到為評估而花費的資源的話。

預測不是衡量準確性,而是偏差率

    預測就如賭博,賭對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你幸運。我們其實是很難分析賭對的原因,除了基本的“從數據出發,由判斷結束”的需求預測流程,以及選擇更合適的數理統計模型。

    對于需求預測來說,堅持基本原則就是選擇最合適的統計模型,走“從數據出發,由判斷結束”的基本流程。而要避免的失敗呢,則得從預測的偏差率中去發現——所有的預測都是錯的,識別偏差,糾正差別就是調整預測的過程。需求預測就如發射導彈,一路飛去,一路糾偏。命準目標的過程其實就是糾正偏差的過程。

    讓我們先來看偏差怎么計算。概念上很簡單:實際值與預測值的差就是偏差。但預測是個循環更新的過程,如果每月滾動的話,每一個月就有個預測。那究竟該用哪個月的預測來計算偏差?這取決于供應鏈的響應周期:在一般的行業,生產周期加上長周期物料的采購前置期,大概在3個月左右。因此,理論上講,用三個月前的預測(M-3)最合理:1月份,你告訴我4月份的預測是100個,我就按照這個來采購、生產。結果4月份的實際需求是80個,那么偏差就是20個,偏差率是25%。

    M-3的偏差率一般會非常高,會揭示太多的“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呢,就是預測做得太早而不準,解決方案就是縮短供應鏈的響應周期,這樣我們就不需要那么早地做預測了。所以時間是最大的因素,對于需求預測來說又不可控,反倒把很多別的可控因素給掩蓋了。

    有些企業用M-1來統計偏差,用1個月前的預測作為基準。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一般的行業,需求預測的凍結期大概是1個月以內(意味著數量、配置和日期都不能改變),如果進入凍結期還改變預測,那對生產和供應鏈的代價很高,所以必須嚴加控制。半凍結期大概在1到2個月,這段時間內的需求變化呢,對不起,供應鏈你就想辦法消化吧。就這樣,凍結期內的問題由銷售買單;半凍結區內的變動由供應鏈買單,兩頭一湊,算是個折中方案吧。

    其實,采用多久前的預測做基準,是銷售與供應鏈力量博弈的結果:銷售的力量越強,就選擇近期的預測做基準;供應鏈的胳膊越“粗”,就越可能用更久前的預測做基準。想必我們現在也清楚了,如果兩家公司都說他們的預測偏差是30%時,如果一個用的是M-1,另一個是M-3,那他們的差距可不是一點點喔。

    定義好了偏差怎么計算,讓我們進一步探討差異是怎么分析的。總的來說,我們感興趣有幾個方面:絕對偏差(絕對值),相對偏差(百分比),偏差的方向(偏見)。

    先說絕對偏差。假定需求預測是100,實際需求是80,那么絕對偏差就是20。除以實際需求80,就得到絕對百分比偏差25%。絕對百分比讓不同的產品有了可比性,所以是差異分析中較常用的一種。不過你看得出,絕對百分比掩蓋了偏差方向,沒法判斷預測是虛高還是虛低。比如需求預測是60,實際需求是80,其百分比差異也是25%。但你知道,這是預測虛低,會造成短缺,跟預測100、實際80造成的過剩不一樣,對供應鏈的影響也不同。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公司拿掉絕對值,直接計算預測和實際的偏差百分比。這種偏差可以清楚地判斷預測與實際的偏差方向,以揭示需求預測中的系統性偏見。比如"由判斷結束"中,有幾個銷售人員習慣性地高估需求,而別的銷售人員時高時低,更加符合統計學規律。根據這樣的分析,就可有針對性地采取組織措施,糾正這幾個銷售人員的行為。

    有的公司把預測和實際的偏差值累計起來,就得到累計偏差,以判斷預測的累計影響。比如而1月、2月、3月的預測偏高,4月、5月、6月的偏低,半年加起來可能抵消,從而沒有造成呆滯庫存。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完美無缺。比如基于前三個月的過高預測,供應鏈可能不得不趕工加急,造成額外的運營成本;由于后三個月的預測偏低,工廠可能遣散一部分員工,產生遣散費用。可以說,一旦匯總,我們可能會冒喪失某些信息、掩蓋某些問題的風險,所以,預測的累計偏差一般不獨立使用,而是和別的偏差指標一起用。

    此外,還有很多偏差的統計方法,比如統計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方差、均方差,來衡量偏差的幅度和離散度。但不管用什么樣的統計方法,超過一定限度的會成為異常值,需要根源分析,采取糾偏措施。需求預測雖說是“預測”,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糾偏:發現差異,分析差異,理解差異,采取糾偏措施,比如更換統計模型,與銷售、市場、產品管理會面討論和關聯職能協商等。正是通過處理一個個的“例外”,我們才得以避免失敗,從而能夠成功。

    (注:劉寶紅,供應鏈管理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BA。他的暢銷書包括《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的解決方案》《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十多年來,他一直在美國研究和實踐供應鏈管理,經常往返于中美之間,培訓本土采購、計劃與供應鏈管理人才,幫助本土企業提高采購與供應鏈管理水平。如欲聯系他,可電郵bob.liu@scm-blog.com,或訪問他的網站(www.scm-blog.com)查詢最新培訓信息。)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五期

  •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四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三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