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近一年多以來,大眾汽車一直在東歐地區尋找其電動汽車電池超級工廠的潛在選址,考慮的地方包括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或者波蘭。但去年11月就傳出大眾將推遲歐洲電池廠的選址計劃,今年早些時候,大眾汽車集團也表示,不急于做出決定。
現在,大眾終于明確表示新的電池工廠選址計劃將會推遲。對于推遲的原因,Blume在斯柯達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基于市場狀況,包括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增長緩慢……暫時沒有決定進一步選址的商業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在Blume發布聲明的當天,捷克官員表示,他們將開始向其它投資者提供大眾電池廠的擬議選址,稱他們不能再等待大眾做決定了。
據悉,捷克官員表示曾一直努力爭取大眾汽車在該國建廠,但將開始專注于其它項目。捷克工業部長Jozef Sikela表示,正在與五家投資者進行談判,其中兩個項目的規模與大眾的計劃類似。
240GWh產能目標如何實施
大眾汽車集團與2022年宣布,將由旗下電池業務公司PowerCo負責,規劃投建6座電池超級工廠,到2030年總規劃產能為240GWh。
目前有三家工廠的位置已經確定,分別位于德國薩爾茨吉特、西班牙瓦倫西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圣托馬斯,合計總產能達170GWh。
也就是說,距離240GWh的規劃目標,還有70GWh等待大眾落定。
其中位于薩爾茨吉特的電池工廠,將成為大眾集團歐洲電池中心,前期相關投資約為20億歐元,年產能40GWh。該電池工廠將與國軒高科合作開發標準電芯,計劃從2025年開始量產,將為大眾集團旗下的大眾、斯柯達和西雅特品牌生產電池。該工廠已于2022年7月正式動工建設。
位于瓦倫西亞的電池工廠,將與旗下西亞特品牌共同建設,年產能將達到40GWh。
位于圣托馬斯市的電池工廠,預計將于2024年開始建設,并于2027年完工,建成后年產能高達90GWh,加拿大政府和大眾將共同投資200億加元。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雖然大眾此次明確推遲新的電池廠選址計劃,但其剛剛在10月重申了到2030年建設240GWh電池總產能的目標。
而且,大眾也對上游供應鏈進行了新的布局,加強了自主權。同樣是在10月,PowerCo和比利時材料技術公司優美科(Umicore)的合資電池材料公司“IONWAY”宣布成立。根據去年雙方公布的計劃,將共同投資30億歐元,從2025年起開始生產電池前驅體和正極材料,在2030年前達到160 GWh電池產能的前驅體和正極材料。
需求放緩是主要原因
今年9月,大眾汽車發布了截至2028年的新車生產計劃。其中有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大眾決定取消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瓦爾梅瑙增建一座新工廠。同時,Trinity汽車項目轉移到茨維考工廠進行。
無論是取消新建汽車廠,還是推遲電池廠選址計劃,電動汽車需求放緩是主要影響因素。
目前,歐洲是大眾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占其全球銷量的60%以上。然而,該公司首席財務官Arno Antlitz上周透露,歐洲的電動汽車訂單較去年減少了50%,從去年的30萬輛降至15萬輛。
同時,大眾對于其在第二大市場中國的情況也不太樂觀。Arno Antlitz 直言,“在與小鵬汽車合作的新車推出之前,大眾汽車可能會失去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今年7月26日,大眾汽車集團剛剛向小鵬汽車增資7億美元,收購小鵬汽車約4.99%的股權,雙方同時達成技術框架協議,預計于2026年在中國市場推出兩款大眾汽車品牌電動車型。
不僅大眾明確表示歐洲電動汽車需求減少,近日通用汽車也宣布將放慢幾款電動車型的推出速度,以此來降低成本,并減少電動汽車產品的支出。
多家汽車巨頭的布局發生變化,凸顯出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正在放緩。
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自然也是命運共同體。電池巨頭松下也發出了類似的警告,對其電池業務的前景不太樂觀。
10月30日,松下表示,公司第二財季在日本的電池產量環比減少了60%,并將能源部門的本財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利潤預期下調了15%。
松下首席財務官Hirokazu Umeda表示,特斯拉的高端車型Model S和Model X使用了松下生產的電芯,然而由于這兩款車型的售價超過了補貼價格標準,所以無法享受美國政府提供的稅收抵免補貼,因此需求出現了下滑。
不過,今年9月,特斯拉在美國下調了Model S和Model X的售價,從而讓部分版本符合美國政府的稅收抵免條件。
此外,Umeda還表示,松下正在努力優化庫存,同時關閉部分生產線,而不是完全停止運營。這就意味著,松下將放緩電池生產速度。
供需失衡問題進一步凸顯
不難看出,主流汽車制造商和電池供應商的規劃調整,使得供需失衡的問題進一步凸顯。
日前,在行業大會上,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副總經理張雄也公開表示,“近年來隨著電池及上游企業瘋狂擴能,產業鏈已經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價格競爭愈發激烈。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產能至少是實際需求的一倍以上,比如2023年動力電池產能1600GWh,而市場需求則為700GWh,利用率為43.75%。”
毫無疑問,未來整個新能源產業鏈的競爭將無比激烈,隨著技術、產品的快速升級,以及全球形勢的變化,企業布局及投資會更加謹慎,產業將回歸理性狀態。
以電池行業來講,在近幾年的大擴產、高投資之下,難免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形。而從當前的競爭格局來看,無論是本土市場,還是電池出海,抑或是儲能應用領域,競爭者都早已摩肩接踵。
業內預計,電池產能過剩給產業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將是市場整合,不少二三線電池生產企業可能會出現供求失衡狀況,部分企業因產能利用率低還有可能被兼并重組。今年多起終止/退出電池新能源領域布局的案例或許是一種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