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開始:不但要有數據,而且要有分析
文:劉寶紅2023年第四期
從數據開始,并不是只收集數據,更重要的是分析數據,從數據中發現規律,指導后續的工作。這是我從雀巢公司的一位計劃總監的報告中所體會到的。 原文摘自《供應鏈的三道防線:需求預測、庫存計劃、供應鏈管理》第2版。
文/劉寶紅
需求計劃的三個數據層次
先說數據。雀巢公司的需求計劃把數據分三個層次:事務數據,計劃數據,外來數據,如圖 1所示。
事務數據:這是操作層面的數據,比如圍繞訂單、工單、產品的進出存數據。這是ERP里最原始、最基本的數據,也可以說是我們在信息系統中留下的每一個腳印。比如在SAP中,物料的每一次移動、由誰移動、從哪個庫位到哪個庫位,都有清晰的記錄;客戶訂單什么時候接到,什么時候發送等,也是典型的事務數據。提供完整的事務數據,是ERP系統的強項。
計劃數據:事務數據并不能直接用來做計劃,而是需要進一步整理、清洗,比如把需求歷史按日、按周或按月匯總,按照產品線、產品、SKU分解,剔除其中的一次性需求等,就成為計劃用的數據,供進一步的數據分析。計劃數據也包括主數據,比如交期,最小起訂量,供應商等。計劃數據的信息來源是ERP系統,但往往儲存在專門的計劃系統里,或者單獨的數據庫里。
外來數據:來自第三方,比如電商平臺,銷售終端等。這些外來數據更加真實地反映了需求,價值更高,當然也更難獲取。另外,行業性的研究,第三方的數據也算外來數據。比如在導入新產品前,有些企業會參考行業的研究數據,判斷潛在市場的大小,以及可能得到的份額,來確定新產品的預測等。
圖 1 從數據開始 = 數據 + 分析
企業大了,沒人知道真相;真相在數據里。當然,測不準定律下,我們可能永遠沒法知道真正的“真相”;更多的時候,真相是個相對概念,更重要地說,是多數人認可的真相。沒有共同的數據,就沒有共同的真相,也就缺乏協作的基礎。計劃數據就扮演這樣的角色。
說是“計劃數據”,其實不光是計劃職能用的;每個管理者都在做計劃,雖然他們的頭銜、職能中并不一定有“計劃”二字。比如生產要用計劃數據,來規劃未來的產能;倉儲要用計劃數據,來規劃倉庫的容量;物流要用計劃數據,來計劃物流費用;采購得用計劃數據,制定采購計劃,跟供應商談定價格;財務也用計劃數據,來模擬現金流;銷售當然得用計劃數據,來預測營收,及時安排促銷、活動等。
“從數據開始”的三大分析
對于企業來說,一大挑戰是有統一的事務數據,因為那是ERP系統的原始記錄;但沒有統一的計劃數據,每個職能都是各行其是。小企業如此,大企業也不例外。比如有個百億級的電子產品企業,總部和各戰區用不同的數據,銷售、產品、計劃和供應鏈也是各自用各自的數據,財務當然有自己的數據。數據來源、格式不同,雞對鴨講,很多時間就不得不花在確認數據上,效率低下,難以達成共識。
解決方案其實很簡單:構建統一的計劃數據,形成各職能的共同語言。誰來主導?計劃職能,而且是總部的計劃。就如我們在一個電商做的,計劃和財務協作(計劃最熟悉ERP系統,財務的數據最可靠),基于客戶訂單層面的數據,建立共同的計劃數據庫,放到統一的服務器或者云端,讓各個職能都來用。
這里的基本假定是,客戶訂單的數據是真實的,比如訂單是什么時候接到的,要什么產品,要多少,什么時候要,價格是多少,什么時候發送的,因為這是跟客戶收賬的依據,是銷售、客服、物流和財務部門都依賴的。在這樣的原始數據基礎上,按照不同的時間、產品、地域、客戶維度等切分(就如Excel中的透視表),就成為不同職能共用的數據。
在這個電商,計劃安排專門的人,每周定期把上一周的數據添加到數據庫里,不同職能、總部和門店,都用這些同樣的數據。從管理的角度看,每周更新,能夠滿足大多數職能的時效要求。當然,對于日常補貨這樣的活動,更新周期可能要更短,比如每天。
共同的計劃數據,不但降低了職能與職能、總部與分部的溝通成本,也減少了原始數據出錯的概率,提高了決策質量。在這樣的數據基礎上,計劃人員就跟醫生看病一樣,先分析已經發生什么(現狀),再分析可能發生的情況(預測),最后提出指導性的建議(行動方案)。這分別叫做描述性分析、預測性分析和建議性分析,構成“從數據開始”的三大分析。
描述性分析:是什么,或者說已經發生了什么。比如通過折線圖,來判斷需求歷史有沒有趨勢、季節性、周期性等;借助標準差、離散度、極大極小值等,判斷需求歷史的變動性。至于說平均值、中位值、眾數等,也都是常見的指標,幫助我們理解需求的大小。
預測性分析:可能發生什么。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借助數理統計模型來預測可能發生的。這是數據分析的核心,是對未來的預判。其后的邏輯是需求的延續性、相關性等。比如需求呈現季節性,那就可可根據過往數據,預測未來數個季度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預測性分析是基于數理統計的,比如需求在多大概率下,會落在某個區間里。
建議性分析:這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建議的改進方案。打個醫生的比方:描述性分析就如“望聞問切”,預測性分析是預判病情的走向,而建議性分析則是開藥方。描述性分析著眼“已經發生的”,預測性分析著眼“可能發生的”,建議性分析則是回答“怎么辦”的問題,為不確定的未來指出一定確定性的行動方案。
作為計劃人員,不管是哪一種數據分析,我們都應該是假設驅動,在業務指導下,為解決業務問題而分析,而不是為分析而分析。這也是計劃員與分析員的一大區別:計劃員有業務背景,從業務角度往往已有假設,數據分析更加有針對性;而很多分析人員的IT背景很強,但沒有需求預測、庫存計劃的實際經歷,結果是分析雖然做了很多,報表一大堆,但不解決任何問題。
此外,我還想強調的是,數據知道它知道的(已經發生過的),不知道它不知道的(尚未發生的);對于已經發生的,如果重復性高的話,數據分析能做到精益求精;但對沒有發生過的,卻難以避免大錯特錯。人正好相反,很難在重復性的事情上做到精益求精,卻能在不重復的事情上避免大錯特錯。
這就是為什么要“由判斷結束”,把數據的智慧和人的判斷結合起來的原因。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