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由具體案例出發,詳細介紹在新品開發過程中,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企業應如何建立定期更新預測的機制,指導供應鏈更精準地實現響應。
文/劉寶紅
這個案例聚焦產品上新前,即在新品開發過程中,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如何建立定期更新預測的機制,指導供應鏈更精準地響應。
這對于那些生命周期短,需求不確定性高,但供應周期長的產品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生命周期短,往往是一個季度,幾個星期,甚至是項目驅動的,庫存積壓的風險會很大;同樣因為供應周期長,動輒幾個月,我們不能等到需求落地才拉動,而是必須采取推拉結合的方式,提前基于預測,逐級向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成品推進。
在這里,快時尚的服裝就是典型的例子。案例企業是個服裝電商,產品是女裝,屬于快時尚。女裝本身就很難對付:產品生命周期短,季節性明顯,產品的式樣、顏色、尺寸眾多,從布料到半成品到成品,整個供應周期動輒在3個月左右。電商又增加了一維難度:各種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讓我們能夠很快影響需求,但也加劇了需求的波動性,讓不確定性高的需求更加難以預計。快時尚的服裝,再加上電商,需求和供應的復雜度都很大,給供應鏈計劃和執行帶來的挑戰就可想而知。
在快時尚和電商經濟的雙重作用下,案例企業的產品成熟期非常短,上新促銷即達頂峰,然后大部分產品的需求就一路下跌,進入衰退期,只有少部分產品會維持一定銷量,成為長銷產品。需求變動快,不確定性高,供應鏈的響應周期長(13周),這對新品的計劃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新品的預測準確度要盡量高,否則過剩、短缺風險就很大;新品的預測錯了要盡快糾偏,否則供應鏈的響應時間太短,趕工加急的運營成本驚人,返單的概率微乎其微。
我們知道,需求預測就兩個基本點:盡量作準,盡快糾偏。所有的預測都是錯的,尤其是在這里挑戰重重的快時尚+電商環境下,整個供應周期為13周,要提前13周做預測,做初始預測的時候,甚至連產品設計、生產工藝都還沒有定型,預測的準確度就可想而知。做不準,那就得“盡快糾偏”,即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里,伴隨新產品的開發、導入和量產,信息越來越多,我們要及時回顧,及時更新需求預測,也是這里要講的滾動預測。
對于這個案例企業的新品計劃,我們設計了6個關鍵的時間點,也是產品生命周期里的六個關鍵決策點,3個在新產品導入前,3個在上新期間,來建立新產品的滾動計劃機制。
新產品導入前的3個決策關鍵點
先說新品的開發階段。在案例企業,我們把3個月的供應周期分解為三段:長周期物料比如布料的采購大致1個月,半成品深加工(比如染色)大致1個月,成品加工大致1個月(如圖 1)。相應地,在新品開發階段,我們有三個決策要做,也就是說3次制定、更新需求預測:1.倒數第3個月的時候(13周),我們要決定長周期物料的采購(決策①),這是初始預測;
2. 倒數第2月的時候(9周),我們要決定是否對原材料深加工(決策②),這是第一次更新預測;
3. 倒數第1月的時候(5周),我們要決策究竟加工多少成品(決策③),這是第二次更新預測。
這三個決策點是廣義的,無非是行業不同、產品不同,對應的時間段不同罷了。
圖1 案例新品開發過程中的三個決策點
與這三個決策相對應的,是供應鏈上的三個推拉結合點: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越靠近原材料,呆滯的風險越小,短缺的風險越大;越靠近成品,短缺的風險越小,而呆滯的風險卻在增加。這三個決策對應的需求預測呢,決定了產品在這三個推拉結合點的數量和時間。伴隨著產品的開發進程,信息越來越充分,越來越透明,更新預測就是動態匹配需求和供應,動態評估短缺和過剩的風險,以便供應鏈更精準地響應。
比如在決策點①,產品剛出原型,甚至只有圖紙、規范,信息有限,但因為已經進入3個月的提前期,我們必須制定初始預測,比如1000件,驅動長周期的原材料采購。
到了決策點②,產品的設計、工藝基本定型了,甚至已經得到一定的用戶反饋,比如發現產品的受歡迎度有限,我們認為1000個的預測有點高,就可能決定只把700個加工成半成品,而讓其余的300個停留在原材料階段(控制庫存風險)。
到了決策點③,我們可能已經接到一些預售訂單,信息更加充分,看樣子前景沒有多大改善,我們可能決定只把700個半成品中的500個加工成成品,200個半成品和300件的原材料先放著不動。當然,如果前景好的話,我們也可能會盡快把這700個半成品加工成成品,把300個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同時再采購400個的原材料什么的。
想想看,供應鏈的響應周期那么長,新品的初始預測要提前那么久做,而且往往是銷售、產品、老總拍腦袋的結果,就注定做不準;一旦做出,預測制定者“只管生不管養”,“養”的任務就交給計劃來主導:伴隨著產品、項目的進展,計劃需要納入更多的信息,及時調整、更新預測。
但現實是,在新產品計劃上,很多企業的計劃人員只扮演執行者的角色,跪受筆錄,把銷售、產品等職能給的“數字”錄入系統就萬事大吉,然后盲人騎瞎馬,不管不顧地一路往前走了。就這樣,預測既沒能作準,又沒及時糾偏,在新品預測上,我們就經常性地陷入被兩根棍子痛擊的境地。
那應對方案呢,就是在產品開發流程中,明確上述三個時間節點,作為集成產品開發的一部分,正式成為供應鏈的三個里程碑。這三個里程碑能讓我們免于損失嗎?當然不能。但是,它們能讓我們免于災難性的損失。
有一次,我在上海培訓,一位叫勞志成的總監這么講(大意):任何一件事情做砸了,但如果及時補位、及時糾偏的話,沒有什么災難是不可避免的。這話是他多年供應鏈與企業運營的經驗總結,講得很到位,讓人頓時有種被擊中的感覺。放在新品的需求預測上,也再貼切不過了:新品計劃要避免而且能夠避免大錯特錯,只要及時糾偏,我們可能會有點損失,但不會是災難性的損失。
上新期間的3個決策關鍵點
對于案例企業來說,新產品導入后,緊接著就又有三個決策點,跟前面的案例類似。
首先是新品導入的第1天。這就如戰役的第一天,各個電商平臺、公眾號、社交媒體開始狂轟濫炸,炮火密集,一天下來,已經可以很好地判斷未來:上新首日銷量跟上新第一周、整個預售期間(前三周)、首月正常銷售的銷量強相關,如圖 2。我們分析了15個產品的上新歷史,發現如果首日只賣個幾件十幾件什么的,這款產品的后續銷量也就基本那樣了;上新第一天的銷量高,比如說超過100件,那上新一周、上新三周、首月正常銷售注定也不錯——這點從圖 2的散點圖中的可以清楚看出。
圖2 上新首日的銷量跟后續需求強相關
根據上新首日的銷量,我們可以調整后續預測,決定要不要把更多的半成品加工為成品,把更多的原材料深加工,開始采購更多的長周期原材料等;或者盡快踩剎車,及時止損。這就是決策④。
接著,上新第1周的銷量出來了,我們有了更多的數據,就可以更進一步更新計劃,決定下一步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計劃。這就是決策⑤。
在決策⑤,我們把第1周的銷量與整個預售期間3周、正常銷售首月的銷量對比,發現正相關的線性關系更明確,如圖 3所示。當然,一周的數據畢竟有限,而且受促銷活動影響較大,我們還得結合銷售、產品等的職業判斷,來決定是否要采購更多的原材料、做更多的深加工,以及制造更多的成品。
圖3 上新第1周的銷量跟后續需求強相關
在案例企業,等上新三周結束后,我們有了3周的需求歷史,但這些數據深受促銷行為影響,是扭曲的,要通過線性回歸模型來確定后續需求,這就是決策⑥。這時的決策還是一半數據、一半判斷,但新品更加接近正常的滾動計劃,而計劃職能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就這樣,對于案例企業的快時尚產品,我們在第1天、第1周、前3周的銷售數據出來后,三次系統地回顧和調整需求預測,來驅動整個供應鏈快速響應,比如長周期物料的采購、半成品的深加工等。這就是典型的“快反”,快時尚行業的熱詞。
有意思的是,人們一提到“快反”,就習慣性地想到讓供應商、生產線快速反應,是執行的快反。其實,快反更多地要體現在計劃上,表現在快速滾動預測、及時調整計劃——畢竟,想不到就很難做到,我們計劃職能連想都想不快,能期望生產線、供應商執行得快嗎?
你說這些神秘嗎?一點也不神秘,凡是個企業都或多或少在做。但問題是,我們是不是在有計劃地做計劃,為新品的滾動預測機制注入更多的可預見性?缺乏正式的流程驅動,比如沒有把這些決策點正式納入產品開發、集成供應鏈流程,新品的滾動計劃就不得不依賴組織的能動性,而組織能力良莠不齊,就注定新品的滾動計劃要么不及時,要么流于形式。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