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工信部已一再推遲發布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上個月溫家寶總理撰文指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無序發展、缺乏核心技術和技術路線不明等問題。
可以想象,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等部門目前仍正在為如何盡快制定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而殫精竭慮。
其實,這樣的煩惱和痛苦大可不必。確定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問題本不應該由政府部門來操心和操辦。政府應該做的是設定汽車的燃油經濟性目標,至于借助何種技術實現這一目標,應該由企業自主選擇。
之所以這么說,原因有二。
其一,在混合動力、電動車、燃料電池車等多種新能源汽車技術中,究竟哪一種最有希望獲得成功,這其實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至今沒有確定的答案。這就是為什么像通用和戴姆勒等許多國際汽車廠商在研發中對這些技術不敢有所偏廢的原因。
其二,在新能源技術應用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對其中的某一類技術下大賭注是不明智和高風險的。
去年6月,中央政府選擇了五個城市進行試點,為向私人銷售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的企業分別提供每輛最高為5萬元和6萬元的補貼。在此基礎上,上述五個城市又承諾追加補貼。
于是,許多國內車企不顧自身技術水平低下和相關基礎設施的缺乏,一哄而上,紛紛投資開發這兩類新能源汽車。到頭來,巨額的投資并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
迄今為止,國內車企向私人售出的插電式混動車和電動車數量少之又少,一些聲稱實現了銷售的車企多數是將車賣給了當地的電力公司等國有企業和機構,再由這些國企和機構轉交給他們的員工使用。
新能源汽車技術復雜,開發成本高昂,這些技術孰優孰劣,國際廠商和工程師們尚不清楚,政府部門的官員更難把握。要求政府部門為企業確定技術路線自然是勉為其難。
但話又說回來,面對能源的短期和環境的污染,政府部門有責任督促企業開發諸如新能源汽車這樣的節能降耗產品。
那么政府又該怎樣履行這一職責呢?其實不難,政府部門只需設定并不斷提高汽車的燃油經濟性標準。然后,由企業依據市場狀況決定采用哪一種技術路線來開發綠色節能的產品。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政府瞎指揮,而企業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避免造成對資源和資金的巨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