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化深度融合是“十二五”國家對工業行業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方針和基本要求,也是煤炭行業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根據國家對煤炭行業各種方針政策要求和行業發展實際需求,煤炭企業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采取了“走出去”、多元發展、精益管理、風險防控等一系列戰略措施,提高自身實力和經營效益。信息化能為這些戰略措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十二五期間煤炭行業信息化重點發展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集團管控
從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過程看,煤炭行業組建大集團,增強核心競爭力成為必然。與此相對應,煤炭集團企業對數據的集中化管理保持強烈的需求。數據管理的集中化,不僅有利于提高統一性,還將提高數據的價值,對于改善企業業務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有極大幫助。因為通過企業信息化,能將跨地區、跨行業的業務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加強集團對基層的管控,提高信息的傳遞效率。因此,可以預見,未來將是煤炭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對煤炭行業來說,2011年煤炭行業集團化應用需求將逐漸增加,隨著煤炭行業兼并重組步伐進一步加快,集團型企業將逐步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對于如中煤集團、中國神華這樣的大型煤炭企業來說,伴隨著集團企業的整合、統一,能夠支撐集團企業戰略實施的信息化產品將成為應用的主流。此外,伴隨煤炭企業的整合,集團性統一基礎設施建設和集團數據中心建設也將成為行業應用的趨勢。2011年ERP將會在更多的大型煤炭企業中得到應用,煤炭企業將會以ERP為主線,對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物資管理、設備管理、運銷管理、生產管理等信息系統進行整合,有利于提高煤炭企業的市場快速反應能力和決策水平。
二、節能減排
研究煤礦節能環保信息化系統開發,開展適用于煤炭行業的環保節能數據分析及污染物排放實時監控系統研究。推進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整合自動化、信息化、管控一體化及節能減排新技術。推進煤炭洗選加工、矸石利用、煤層氣等領域信息化技術應用。
三、安全生產
目前的信息手段只能進行初步的信息采集和處理,無法實現智能決策分析。利用物聯網的感知系統可實現人、物、環境三個要素的有效監控和檢測,超前預防事故。從而實現由“間歇性檢查”向“連續實時監控”的轉變,從人為判斷向智能分析的轉變,以及應急救援有時候反應向自動響應的轉變。
安全生產的關鍵技術研究
信息化與物聯網是國家優先發展和重點支持領域。煤礦監控、通信與監視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在應急避險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現有信息系統存在著可靠性差、無礦用安全標志準用產品全過程管控系統,無法實現人機環閉鎖,應急通信可靠性、及時性差等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究高可靠性全礦井綜合監控與監視關鍵技術、煤礦物聯網技術和煤礦一體化通信技術與系統,以實現礦區物物相連,信息相通,應急聯動和災害預警等功能。
安全生產的技術驅動整合
從信息技術發展的角度看,各煤礦都相繼建立了與生產安全相關的環境監測系統、生產設備監控系統和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但各類系統基本都處于相互獨立的狀態。單個系統各成體系、維護工作量大、整體可靠性差、維修維護困難、信息不能互通交換、信息資源共享利用效率低下,很難從全面的角度對煤礦安全進行統一管理。三維信息化礦山系統從更高層面上解決煤礦安全數據集成系統,能使設備運行參數及環境參數在統一的平臺傳輸和集成。
四、智慧礦山
智慧個人安全信息終端
感知個人周圍安全環境的重要設備,它綜合人員定位和安全環境監測,實現對人員的實時跟蹤和信息聯絡,遇到緊急情況,會及時顯示出合理的逃生路線。多個傳感探頭能對礦井綜采工作面、通風、光電等關鍵設備的運行情況進行實時感知,還可以對設備進行檢測,顯示采煤機運行速度、位置等參數以及液壓支架的前柱、后柱、前梁情況,而這些數據在地面都可以隨時查看。
智慧設備管理及維修系統
現在煤礦機器設備往往是定期檢修,或在一個部件出現不良狀況后拆卸設備進行檢修。但是,有些機械設備不檢修時是好的,由于檢修者素質參差不齊,檢修之后反而會損壞。而智慧系統卻能通過機器的外部工作狀況,加以數據分析,就能知道設備是否處在健康狀況,什么部件需要更換和檢修。這就避免了定期拆檢的弊端。“在煤礦井下,原來設備主要是由人操作,通過智慧手段,就能實現讓智慧眼監督設備,讓智慧腦指揮設備,就是讓設備指揮設備。這樣,原來井下也許需要幾百人,現在只需幾十人;以前工作人員要經常深入礦井一線檢查,現在在地面上就可以了解清楚。
行業管控平臺
建立和完善煤炭行業數據系統,實現企業間部分業務的互通互聯,從建新平臺和改造舊平臺兩方面入手,重點研究開發煤炭企業綜合管理系統,研究多產業板塊系統融合集成,兼并重組企業的系統兼容和集成,煤礦綜合信息化系統集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