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每年生產全球近一半的煤炭、消費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減排壓力巨大。國內煤炭市場57億噸產能面對的是不到40億噸的市場需求,全行業上千家企業幾百萬職工、5.4萬元總資產和3.7萬債務,2015年總利潤僅440億元,行業陷入低谷。
問題重重
首先,供過于求價格持續走低。
2000年前后中國開始進入資源和能源消費強度最大的重化工化階段,煤炭需求快速增長,拉動煤炭價格的上漲,在行業高利潤率吸引和地方政府助推下,大量社會資金以股權或債權等形式涌入煤炭采掘業,收購資源、擴大產能。2008~2015年期間,國內原煤實際產能凈增25億噸,實際產能達到57億噸。
而2013年始,隨著中國經濟由重化工化階段向工業化后期轉型,國內能源需求增速大幅下降,加上環保壓力,煤炭消費總量從2014年開始出現負增長,進入產能集中釋放期的煤炭行業受到雙重沖擊,市場價格持續回落,秦皇島5500大卡山西優混平倉價從2012年末的600元/噸的水平降至2015年末的360元/噸左右,降幅達40%。
面對銷售價格的節節下降,煤質差、噸煤成本高的煤炭企業率先虧損,但隨后優質煤資源開采企業也紛紛淪陷。以位于蒙西的鄂爾多斯地區煤礦為例,當地產能在120萬噸以上礦井的噸煤直接生產成本基本能在50元以內,加上稅費、折舊以及費用攤銷,少量煤礦完全成本能控制在100元/噸以下,部分煤礦能控制在120元/噸以下;2015年8月末當地5200大卡原煤坑口價大致在137元/噸(不含稅),因此當地少量熱值較高、成本控制得力的煤礦銷售尚有微利,但大量低熱值煤礦已經虧損或減停產。到2015年年末,當地5200大卡原煤坑口價(不含稅)已經降至100元以下,只有少數成本控制得力的高熱值原煤開采企業能維持盈虧平衡,部分煤炭企業能維持現金正常流轉,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
據煤炭工業協會數據,全國90家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69%)2015年利潤總量僅51.3億元,同比下降約91%,國內煤炭整體行業的虧損面達到95%。36家煤炭類上市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平均銷售凈利潤率僅1.83%,包括中煤能源、大同煤業、平煤股份、陜西煤業等大型煤炭企業上市平臺在內的20家上市煤炭企業凈利潤為負。
盡管2016年一季度煤炭價格略現回升,但也只是在美元加息步伐暫緩、美元指數階段性調整,引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預期和庫存回補需求,因而帶動了大宗商品期貨和現貨市場的短暫上漲。在煤炭市場供需格局發生根本性改善之前,難以形成趨勢性回升。
其次,產業集中度相對偏低。
盡管山西、內蒙、河南、貴州以及陜西等煤炭主產區政府多次推動區域內的煤炭產業整合,但目前我國煤炭行業產業集中度仍遠低于電力和油氣行業。2012年前8家煤炭企業市場占有率僅35.9%,遠低于美國的65.5%。2015年更是略有回落。
目前國內上千家煤炭企業格局大體上呈金字塔型分布。已投產的原煤產能超過2000萬噸的36家煤炭企業大部分為地方國資委所屬煤炭企業,企業效益與當地經濟發展和穩定就業息息相關,這也是造成煤炭行業產業集中度難以大幅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前煤炭行業產業集中度低,既阻礙當前行業限產保價的實施,又為后續的并購重組留下較大運作的空間。
最后,企業杠桿率普遍偏高。
煤炭行業整體負債規模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拉動了煤炭產能的高速擴張,同時也推動煤炭企業資產負債率的普遍升高。
在煤炭行業中取兩個樣本對比資產負債率水平,一個是A股煤炭行業上市公司;另外一個樣本是近年在國內公開發行債券的煤炭企業(剔除上市公司),以國內大中型煤炭企業為主。可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渠道相對通暢,負債率整體水平要低于煤炭行業平均值和非上市的大中型煤炭企業平均水平。而非上市的大中型煤炭企業融資還主要依賴于貸款。
煤炭企業的高速擴張不僅僅在煤炭資源收購和產能擴張上,還進行了產業鏈縱向或其它產業橫向的擴張。仍以蒙西鄂爾多斯地區為例,當地大中型煤礦建設投資基本能夠控制在200元/噸以下,按80%借貸資金、12%的財務成本大致估算,達產后每生產1噸煤分攤的財務成本應該在20元以下。而實際情況是,部分杠桿率高的企業每噸煤分攤50元甚至更高的財務成本。在2013年煤炭行業拐點出現前,煤質好一點的礦噸煤毛利潤達百元以上,可以覆蓋高額財務費用支出。而市場下行后,毛利潤率逐步下降,同時銷售量下降導致噸煤分攤的財務費用增加,企業付息壓力日益增加。盡管商業銀行2015年以來對煤炭行業貸款普遍采取了降息措施緩解企業付息壓力,但煤炭行業貸款不良壓力也在逐步提升。同時,存量債券、信托以及各類理財等產品兌付壓力也在逐步增加,煤炭行業的金融風險正在持續發酵中。
煤炭企業負債比例過高、債權分散,以及部分企業持續虧損后很有可能出現資不抵債,都提高了后續產業并購重組的實施難度。
如何解困
即使是今后國內能維持40億噸以上的煤炭消費量,以當前57億噸的產能、2~3億噸的進口能力,市場仍然供過于求,去產能是唯一途徑。而在煤炭、鋼鐵、水泥以及電解鋁等幾大產能過剩行業中,煤炭行業由于就業人數多,涉及主產區地方政府和眾多金融機構的利益,晉陜蒙等主產區還牽扯企業擔保互保以及民間借貸等問題,因此,去產能過程將極為復雜和艱難。
一方面,去產能、去主體和去杠桿須相輔相成。
從我國煤炭行業的實際情況看,必須將去杠桿、去主體與去產能有效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化解供過于求問題。
僅從市場角度看,煤炭行業必須淘汰部分落后產能包括以下幾類:一是生產規模小、保有儲量低的煤礦;二是生產成本偏高的煤礦;三是高灰、高硫或低熱值的動力煤礦,以及洗出率低、粘結指數低的煉焦煤礦;四是洗選運輸等配套條件較差的礦區。在產業集中度較低的現狀下,上述落后產能難以主動出清。一些小煤礦、劣質煤資源礦,由于安全環保投入不到位,或當初沒有銀行愿意放貸因而杠桿率很低,在當前大型礦、優質資源礦普遍陷入虧損時反而還能憑借低成本略有盈利。
要徹底出清這些落后產能,必須通過產業并購重組“去主體”,讓質地較優的大中型煤炭企業去并購優質資源標的,進而擠壓落后產能,即在“去主體”的過程中實現“去產能”。煤炭產業并購主要沿幾個方向:一是位于行業金字塔中高層的大型煤炭集團向下收購一批中低層企業;二是產業鏈下游的火電企業向上延伸收購煤炭企業,提高煤-電一體化程度;三是能源類上市公司利用股權融資便利性收購煤炭企業。部分在煤種、煤質、儲量、規模和管理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小煤炭企業有望成為潛在并購標的。
但是,在目前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潛在并購標的的高杠桿率往往令并購主體望而止步,很多潛在并購主體也已經無力支撐因并購活動新增的財務費用支出。因此,要推動產業并購,必須輔以“去杠桿”措施,首先將優質并購標的的部分債權轉為股權,優化其資產結構和現金流,再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增發等股權融資渠道,降低并購活動中的債權融資比例,推動煤炭產業并購重組和產業集中度的提升。
鑒于煤炭企業關系到主產區各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和就業問題,牽扯各類金融機構,涉及采礦權主體變更問題,部分區域還有互保問題,因而整個產業去杠桿、去主體、去產能過程將較為復雜。由于煤炭企業債務中銀行貸款占比較大,銀行債轉股政策的推出,在并購個案上或有的促進作用,但大面推進難度很大。
另一方面,潔凈煤技術推廣是重要方向。
從長遠看,煤炭行業要持續發展,還需倚靠潔凈煤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應用。煤炭消費峰值到來的時間與煤炭清潔利用的程度有關系。如果煤炭清潔利用實現快速發展,那么煤炭消費峰值到來的時間就可能向后推遲。
煤炭清潔化利用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渠道實現:一是提高原煤入洗率,降低煤炭進入使用環節時污染物的含量;二是逐步提高燃煤機組環保標準,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現有的政策是全國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時,東部地區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未來的標準可能更為嚴苛;三是逐步擴大IGCC、CCS等技術的應用。
提高煤炭應用領域的排放標準,將加快高灰、高硫以及低熱值的劣質煤炭資源企業率先出局,有利于整個產業的優勝劣汰。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