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兵之后,北京的天空依舊蔚藍,走在大街上,純電動汽車在車流中已經不罕見,而越來越多的朋友口中討論的“你要不要買電動車”的話題,也正在朝“你要買什么樣的電動車”的問題轉變。
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已經由概念曙光階段進入到高速發展階段,在未來的汽車市場,新能源車型的比拼將是各大車企比拼的焦點,而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的對弈也將真正拉開帷幕。
從供需關系來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遠高于傳統汽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整個汽車市場處于同比下滑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逆勢而上,不僅1—8月同比增長2.7倍,甚至在7、8月份都迎來了同比增長3倍多的漲幅,在純電動汽車市場,這一同比數據甚至增長了6.1倍。盡管增速驚人,但在筆者看來這一增長數據將會繼續延續。
眾所周知,新能源車的火爆主要源自于政策,在北京推出純電動車不限行之后,很快就出現了新能源車申購超員。在大閱兵期間傳統動力汽車受困限行,而純電動車仍舊享有綠燈特權,也進一步顯示出新能源車的政策導向越來越明顯。與之相呼應的是河北、天津等地也紛紛效仿,在大閱兵期間除了限號限行之外,部分地區也為純電動放行,可以說在大閱兵期間,純電動車迎來了的發展契機是現象級的。而目前新一期的北京新能源汽車搖號中簽率僅在38%左右,也進一步說明北京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由“藍海”轉變成“紅海”。
除了北京、上海等有明顯政策限制的城市之外,諸如武漢等城市新能源汽車也在逐步被開發出來。盡管有調查顯示,這些地區的充電樁等設備還未盡完善,且將近一半的消費者并不知曉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但在這些地區的新能源車銷量,也在逐步接近千輛。
如果說政策導向,讓國內新能源汽車迎來契機。那么大車企紛紛加碼新能源,車型技術的不斷成熟,將加速新能源時代的到來。
實際上,在純電動車市場,已經形成了特定的發展陣營,無論是高端、中端還是低端產品都有廠家布局。特斯拉、騰勢等車型在中高端領域已經具有很高的人氣,而北汽、奇瑞、眾泰等車型也在紛紛上馬,之前一直聚焦SUV的長城汽車也宣稱將在明年推出純電動轎車,可以說各大車企已經在布局自己的新能源戰略。
而從目前市面上的車型來看,也不乏有可能成為行業標桿的車型,例如騰勢。
由比亞迪和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強強聯合所打造的騰勢,是國內首個基于C-NCAP評分標準、達到碰撞測試五星安全的電動汽車品牌。除了在安全性上有出色表現,騰勢的續航里程也達到了300公里,完全能夠滿足普通消費者日常用車的需求。而且,最近騰勢推出了3.3千瓦的充電樁,它的百公里充電時間小于5小時,從而給消費者帶來了更為完善的充電解決方案。
可以說,騰勢的技術以及針對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的舉措,不僅讓它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更強,從側面也能讓人們看到新能源汽車的大有可為。
看來,新能源汽車已經迎來格局之變,政策傾向、廠家戰略、消費升級已經成為其發展的三個關鍵點。新能源車會不會“吃掉”傳統汽車,筆者不能斷言。但可以期待的是,新能源市場已經從最初的激活階段,過渡到加速階段,曾被詬病為“不方便”的新能源車型,正在進行產品和技術的裂變和升級,或許對于以騰勢為代表的新能源車型而言,精彩剛剛開始,未來將有更多的消費者信賴并選擇純電動汽車。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