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考核準確度, 一線銷售能否做好預測?

文:劉寶紅2025年第三期

  劉寶紅

以前大家談到,一線銷售做預測,顆粒度太小,準確度不高;責任考核機制缺失(沒見過哪個銷售丟了工作,是因為預測準 確度低的原因),而沒有考核機制的事情是做不好的。既然如此,為什么那么多的企業都還是由一線銷售在做預測呢?本文節選 自《供應鏈的三道防線:需求預測、庫存計劃、供應鏈執行》一書,劉寶紅著。


上面這個問題的簡單答案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企業 的行為是理性的,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由誰做 …… 都是基于現有能力的理性選擇。一線銷售提需求(做預測)也 是一樣,是企業在組織、流程和系統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的一種 理性選擇。要改變這種現狀,得通過提高系統、流程的能力, 而不是簡單地采取組織措施。

銷售端

我們先看銷售端的問題。

企業從本能地知道,在公司層面做預測,顆粒度更大, 要比每個銷售兼職預測的準確度更高。一些企業也往往這么做 了。總部做計劃的知道,光從數據開始是不夠的,必須還得由 判斷結束。他們做好了基準預測,就發給銷售,但一幫銷售并不提供什么反饋意見。于是總部就只能完全按照需求歷史做了 預測,結果當然是“死得”很慘。被坑過幾次后,總部做計劃 的就告到老總那里,老總的解決方案一般很簡單:既然銷售不 愿幫助做預測,那就讓他們自己提需求好了,畢竟他們離需求 更近嘛,最有可能知道客戶要什么。

就這樣,需求預測就從一個極端的單一職能行為,變成 了另一個極端的單一職能行為,也從一個悲劇轉向另一個悲 劇。這背后的根本問題是,銷售與運營沒法有效對接,完成需 求預測的“從數據開始,由判斷結束”流程,最后就陷入單一 職能做預測的境地。客觀上講,由一線銷售、內部用戶分散做 預測,因為顆粒度小,對跨職能協作的要求也最低,因而操作 起來最簡單,其實也是粗放管理下,跨職能協作不足,業務端 和供應鏈各行其是的理性應對。

21.png

還有就是預測風險問題。怎么做的問題沒解決,需求預 測的風險太高,公司里誰都承擔不起,最后只能由最能承擔風 險者來做預測。大公司里銷售提需求,小公司里老總做計劃, 就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對總部和供應鏈運營來說,一線銷售提需求是個“很好” 的免責機制。就如以前我們講過,一線銷售做預測,預測準確   度注定不高,從一開始就處于“輸了”的地位:自己做飯自己   吃,錯了也只能怪自己;他們再也不能拿預測不準為借口,來   抱怨拿不到貨、完不成銷售目標了。老總的耳根清凈了很多,  供應鏈運營也“安全”多了,但預測的風險完全轉移給一線銷   售,根本問題還是沒解決,最后還是人人有份:預測準確度   低,還得供應鏈來加急趕工;呆滯庫存多,還得由公司來買   單;該做到的生意沒做到,企業盈利降低,誰都沒有好結果。
當然,一線銷售提需求,對約束銷售行為的隨意性,還 是有一定的效果。在有些管理粗放的企業里,銷售端在促銷、 活動、壓貨等顯著改變需求的行為上沒條理、沒計劃,想到就 做,給供應鏈沒有足夠的響應周期,制造了太多的問題,那就 讓他們做預測,自己做飯、自己吃。至于說在銷售指標當預測 的企業里,一線銷售提需求有其原因: 自上而下的銷售目標分 解,自下而上的層層承諾,都決定了由銷售端資源投入的力度 來影響需求,但這樣做的結果是,渠道商就成了重災區,又造 成諸多別的問題。
還有,行業在快速發展、企業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速度 要求更快,信息更難以對稱,一線做決策,比如銷售提需求, 有其客觀意義,畢竟更可能避免大錯特錯(同理,對于業務 端不斷導入需求變動的產品,如果銷售與運營沒法有效對接的 話,我會更加傾向于一線銷售提需求,因為兩害相權取其輕, 那比計劃人員閉門造車更可能避免大錯、特錯)。但是,行業 一旦轉為存量市場,效率至上的時候,客觀上就要求集中,它 的一大表現就是集中做計劃、數據驅動、追求精益求精。


供應鏈端

講完了銷售端的原因,我們再看一下供應鏈端的問題。
一提到銷售與運營沒法有效對接,供應鏈想到的就是銷 售不幫計劃做預測。讓我們再想想,銷售不幫忙,做不好需 求預測,把計劃和供應鏈“坑死”,順便也把銷售自己“害 死”,符合銷售的利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說, 銷售“不愿意”支持需求預測是說不通的。既然不是“不愿

意”,那問題就在能力上——事情做不好,只有兩個原因,要 么是不愿意,要么是沒能力。而這里的能力問題,相當一部分 是計劃的數據分析能力不足,數據分析不到位,不能提煉出真 正需要判斷的,導致銷售在“由判斷結束”上沒法有的放矢。

讓我們舉例來說明。
有一次,我為一家跨國企業的銷售和供應鏈團隊做培 訓,在當談到銷售不支持需求預測時,我就問他們的計劃經 理,你們每月給銷售的基準預測,就是通過email給他們的 Excel表格中總共有多少行?答曰:幾十上百行。然后問他們 一幫銷售經理:你們看到這么長的一個清單,能做什么判斷? 答曰:做不了什么判斷——人的判斷能力有限,幾十上百條的 清單,根本不知道從哪里下手,“賬多不愁”,如果你是一個 好銷售的話,會回復一句:沒什么調整;如果你是一個不合 格的銷售人員的話,可能不但不予理睬,而且順手就把那封 email給刪了。
看看這個企業的產品,大部分產品的需求分散到多個客 戶,每個客戶只占總需求的三幾個百分點,東邊不亮西邊亮, 需求變動往往會互相抵消,其實是不用任何一個客戶對應的銷 售幫忙判斷的(當然,如果是大范圍的促銷活動,渠道政策的 改變等,需要對接這些變動的驅動者,往往是有限的幾個渠道 經理、銷售經理或產品經理來做整體的判斷)。真正需要判斷 的,是那些客戶集中度高的產品,特別是歷史上需求變動比較 大的,這些產品的數量一般很少。
計劃團隊“胡子眉毛一把抓”,給銷售人員一大堆數據; 信息量太大,銷售人員無從下手,就草草了事。計劃人員制定 產品層面的預測,而沒有分解到客戶、渠道、地域層面;銷售 人員是以客戶、渠道、地域等來劃分,沒法有效地判斷產品的 整體需求:缺乏共同語言,銷售與運營就沒法有效對接。而問 題的關鍵,是總部的計劃沒有做到位,包括:把數據分析做到 客戶、渠道、地域層面,找到真正需要判斷的產品,以及適合 判斷的人。這需要計劃人員更具體、深入、有針對性地管理需 求,對接需求端。
很多企業都有類似的問題。比如有個百億級的制造商, 原來是供不應求,所以就沒有需求預測可言——可著勁兒生 產,有多少賣多少。你知道,所有的短缺都是以過剩結束:后 來,行業產能過剩,盲目生產造成的庫存問題開始凸顯,這個 企業就不得不開始推行需求預測。他們的計劃總監認識到“從 數據開始,由判斷結束”的重要性,就做好產品層面的預測,

分解到二十幾個大區,近百個產品型號,總共1000到2000行 數據,通過一個簡單的信息系統,發送給各大區的銷售經理。 對于這么多數據,大區銷售經理當然無從下手,就交給手下的 銷售助理來對付。銷售助理能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就只能不 作為,調整很少,回復給計劃了事。
銷售與運營沒法有效對接,即便在績效考核下,銷售也 是出工不出力。讓我們再看個例子。
一次,我在對一個本土企業做培訓,有好幾十個銷售大 區的總監參加。他們也是計劃發數據給銷售,問他們的銷售人 員,你們接到的單子有多長?答曰:30到70行不等(每行對 應一個產品)。再問其中的一個銷售總監:你的那些一線銷 售每月接到這個單子,花多長時間來“判斷”,或是給計劃反 饋?他遲疑良久,說:每個人總得花十幾二十幾分鐘吧;幾十 個產品,分攤到一個產品上的時間平均就幾十秒,銷售人員能 做什么判斷呢?這又跟上面的“帳多不愁”一樣,只是隨便敷 衍了事而已——你不就是要個數字嘛,那就給你個數字。
由于該公司在考核銷售大區的預測準確度,所以得到了 大區銷售經理的重視;到了銷售主管層面,對預測的重視度就 明顯不夠;一到那幾百上千個具體的銷售人員,就根本沒人理睬了。

順便提及,我問這個企業的計劃經理:拿到幾百上千個 銷售的預測后,你該怎么辦?他說先把預測匯總起來,然后再 分兩種情況來處理:
1. 如果產品的歷史需求比較穩定,他就“參考”銷售提的 需求,根據需求歷史來調整預測。你知道,顆粒度那么小,一線 銷售做的預測注定準確度不高;一堆很爛的數字,加到一起,整 體的準確度當然不會高到哪里去,其實是沒有什么“參考”價值 的,這也意味著計劃經理是完全基于需求歷史來做預測。
2. 如果產品的歷史需求不夠穩定,他就完全依據銷售的 數據,把各個銷售的預測匯總起來,作為最后的預測。基于同 樣的原因,這預測的準確度也高不到哪里去。與第一種情況類 似,需求不穩定的情況下,最后也是單一職能做預測,只不過 是由計劃變為銷售了。
這也是很多一線銷售做預測的現狀:對那些需求集中度 低、需求相對穩定或可預見的產品(比如趨勢、季節性),一 線銷售花了時間,卻不增加多少價值;大部分的時間浪費在不 增加價值的產品上,反倒沒有時間來投入到那些真正需要判斷 的產品上。


23.png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第二期

    2025年第二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第二期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五期

  •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四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