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本土及國外汽車制造商都將賭注押在了中國市場。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去年在中國賣出了1850萬輛汽車,而美國的銷售量是1310萬輛。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是迅速的,提供了數百萬工作崗位;上汽、吉利、奇瑞、江淮和長城等中國汽車制造商領頭企業,都開始在海外特別是新興經濟體樹立自己的品牌。
中外品牌汽車機械故障調查顯示,中國品牌汽車的可靠性差距正在縮小。去年十月,上汽和吉利汽車在歐洲安全機制下的撞擊測試中表現優秀。然而,即便如此,要改變世人對中國車品質次等的看法還需要時間。
一些大型中國汽車制造商已認識到,當市場有如此豐富的國外科技和設計出售時,重新開發并非最佳選擇。比如吉利從福特收購了沃爾沃,這就可以將吉利在中國的渠道、供應鏈與沃爾沃的科技和設計感融合在一起。正如日、韓汽車商一樣,中國汽車制造商也雇傭歐洲汽車設計師。款式,而非科技或產品安全性,是目前中國汽車的弱點。
中國汽車可能會越來越好,但國外車也一樣在進步。全球汽車巨頭對汽車制造標準平臺的采用,以及中國勞動成本的上升,意味著中國汽車制造商的成本優勢正在消退。中國本土汽車市場由幾家大公司主導,但其下有很多小型的汽車制造商,他們遭受著汽車價格下降的損失。通過市場競爭讓弱小的公司失敗或被收購,對汽車市場是有好處的。
沒人知道中國汽車市場會達到什么規模。占領中國汽車市場的戰役其實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