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實驗室做電動汽車的技術研發到今年剛好滿20年,前期是在實驗室里埋頭做研究,后期逐漸把成果向產品轉化,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中國電動汽車能否實現真正的市場化?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過程是艱辛的。至少目前還不能叫真正的市場化,畢竟很多項目是靠政府拉動的,比如北京市推出了一些電動客車、電動環衛車,都是政府買單的。但是,我們離市場化還是比較近的。
電動汽車市場化的機遇
首先分析一下電動汽車為什么要發展,它帶來什么樣的機遇。第一是車輛技術窗口機遇。電動汽車是人類近年來為數不多的產業機遇,由于車輛驅動能源形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們應用了一百年的燃油汽車技術要重新翻新,從而出現了大量的技術空白區域。因此,電動汽車為后來者提供了機遇,中國在傳統汽車領域要想趕上是很難的,但在電動汽車領域,和國外同處一條起跑線上,迎來了難得的技術窗口機遇期。
第二是應用模式的商業機遇。因為靠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離不開電能的補充,但是現在電池比能量還不到燃油的1%。靠什么來擺平,只有靠商業模式來加以彌補。我們要等待儲能技術的進步,進行各類充換電站的建設與服務,運營電池的租賃管理等等,這里充滿了商業機遇。
第三是電動汽車產業機遇。傳統汽車生產企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尤其在中國整車生產準入大門已經關閉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再批建一個轎車生產基地,但電動汽車由于有電池和電機等核心產業的進入,社會資金進入呼聲高漲,整車生產準入資質有針對新能源汽車出現松動的跡象。
電動汽車的市場化要素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發現有三個要素是電動汽車的市場化必須要做的,第一是整車系統,第二是充電基礎設施,第三個是商業模式。首先,電動汽車整車系統肯定是按電驅動的特性來進行設計,這應是非常專業的設計,而不是簡單的改裝。其次,整車系統一定要符合商業模式和基礎設施的要求,是換電還是充電,我們做設計的時候應該充分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再次,需要滿足汽車各項法規要求,我們有大量的強制安全法規,電動汽車也是一樣,必須滿足這些法規。
在近幾年,電動汽車引領了汽車工業技術的發展,相關企業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江蘇江淮汽車(600418,股吧)生產了500輛和悅電動轎車已投入用戶試用,天津清源電動車公司在國內率先建成電動汽車混線生產的整車裝配生產線,形成年產兩萬輛電動汽車的生產能力,比亞迪E6純電動汽車開始在深圳示范應用等等。
至于充電基礎設施,它既要符合商業模式和整車系統要求,還要符合電網系統的技術要求。以前我們在做車輛設計的時候,沒有太多考慮電網是否受得了,以后應該注意。我們可以通過充電基礎設施,繞開電池目前的短板,重點實現電池性能和壽命的提升。
在這里,我介紹一下北京的充電設施建設情況,北京是按照5000輛純電動商用車和3萬輛的純電動乘用車布局的,在全市建101座市政車輛和乘用車的充電站和3.6萬個充電樁。此外,今年北京市大概還要投入400輛電動出租車。
在深圳,中國普天公司建成了57座充換電站,服務2000多輛電動汽車,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充換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