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權威專家進諫中國高鐵

時間:2011-08-05

來源:網(wǎng)絡轉載

導語:“7·23”動車追尾事故,最終釀成40人死亡、百余人受傷的慘劇,一位資深權威專家表示,如果不能以此次事故為契機,認真反省,重新思考我們的高鐵發(fā)展計劃,補足以前缺失的功課,類似的事故很可能還會重演

  一位資深權威專家表示,如果不能以此次事故為契機,認真反省,重新思考我們的高鐵發(fā)展計劃,補足以前缺失的功課,類似的事故很可能還會重演

  “7·23”動車追尾事故,最終釀成40人死亡、百余人受傷的慘劇,民眾在追問真相的同時,開始將懷疑的眼光拋向高鐵。事故后,也就是京滬高鐵開通1月余,有媒體報道說,京滬高鐵上座率大幅下跌,不少車廂空無一人,盡管鐵道部給出的數(shù)據(jù)顯示上座率為107%,但民眾對此心中自有判斷。

  7月30日,鐵道部官員接受新華社采訪時,再次表達了對受害者家屬的深深歉意,并給出了事故原因的解釋,但是在被問及“高鐵是否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時,這位負責人的調子依然很高,重點還是在肯定中國高鐵技術取得的進步與成績,對未來仍然充滿信心。

  鐵道部官員這樣的表態(tài)可以理解,但是正如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權威鐵路專家所言,如果不能以此次事故為契機,認真反省,重新思考我們的高鐵發(fā)展計劃,補足以前缺失的功課,類似的事故很可能還會重演。

  這絕非聳人聽聞。就在事故發(fā)生前,曾經(jīng)參與京滬高鐵項目論證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鐵道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簡水生就像個預言家,他說,(高鐵故障)現(xiàn)在是剛剛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看得更清楚。

  日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采訪了法國、韓國以及國內的權威高鐵專家,他們在肯定中國高鐵發(fā)展的同時,也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乃至忠告。

  不宜過于著急投入運營

  國內外專家對中國高鐵的印象之一,就是“快”,這不僅是簡單指列車奔跑的速度快,還是指中國高鐵項目的建設速度快。這位資深權威的老專家說,“快得令人眩暈。”

  從1964年到2006年的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全世界建造的高鐵里程才不到4000公里。而作為介入高鐵最晚的中國,截至2010年,全國的高鐵運營里程就達到了8358公里,短短十年的功夫,中國建造的高鐵里程,大大超過了之前全世界花了40年時間所建造的。

  這位資深老專家反問道,涌溫線上跑的只是200-250公里時速的動車,京滬線上跑的是300-350公里時速的,中國從開通D字頭的動車到高鐵,大概也就是花了4年時間。這么短的時間,對于高鐵如此復雜的現(xiàn)代化系統(tǒng),我們的功課是否已經(jīng)做足了?

  顯然,我們的功課并未做完,至少做得不扎實。這位參加過多次京滬高鐵論證會的老專家表示,“有時專家論證會實際上也就是走走過場。”

  曾經(jīng)擔任過法國高鐵研究項目主任的約翰·皮恩·阿克朱恩,一直都十分關注中國的高鐵發(fā)展動向。他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大規(guī)模修建高鐵本身并沒有問題,這也是世界鐵路技術發(fā)展的方向。但是,高鐵的修建一定要保證技術完善和質量過關,從而確保運營安全。“高鐵由于其運行速度快的特點,一旦發(fā)生事故,往往會造成重大傷亡,所以測試一定要嚴謹,不載人的測試越長,則越有利于檢查不同條件下不同設備的運行狀況,最大限度保證安全。”

  阿克朱恩以法國的經(jīng)驗為例。他說,法國的高鐵在正式投入客運前會有9個月的試運營期,在此期間車輛不搭載乘客,主要用于調試有關設備和系統(tǒng)。試運行初期的三個月是空載低速運行,用來檢驗系統(tǒng)所有部件的基本運轉情況。接下來的三個月是全速空載運行,但運行長度和次數(shù)都會有一定限制。最后的三個月則完全模擬正式運營來進行最后測試。

  阿克朱恩說,試運行結束后,高鐵將投入正式運營。根據(jù)法國的經(jīng)驗,在正式運營初期,高鐵大約有6個月左右的磨合期,這期間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只要不是根本性的涉及到整個系統(tǒng)的問題,都屬于正常范圍內。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那位資深老專家對上世紀80年代德國啟動的對高速鐵路調研贊賞有加,“當時德國在動車空氣動力和輪軌動力上的研究上,就花了好幾年的功夫。 反觀中國,我們缺乏一種冷靜沉著的科學精神。”

  據(jù)了解,按照常規(guī)的做法,研制開發(fā)一種新車型,首先需要在線路上運行20萬公里,確定沒有問題之后,才能轉入小批量生產(chǎn),再次確定沒有問題且經(jīng)過改進后,才能進行大批量的生產(chǎn)。但現(xiàn)在我們的高鐵動車基本沒有經(jīng)歷這個循序漸進過程。

  “應該向德國人學習。”他說,1998年德國高速鐵路發(fā)生重大脫軌事故后,德國暫停了整個高鐵工程,在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調查研究且改進之后,高鐵項目才重新啟動。“我們現(xiàn)在有必要暫緩一下,從線路設計、通訊信號安全、供電系統(tǒng)等各個方面認真檢查,不足的地方要重新研究,做到"亡羊補牢"。”

  法國的阿克朱恩說,法國在高鐵運營初期也出現(xiàn)過故障,故障主要出現(xiàn)在車輪傳動和供電系統(tǒng)兩大環(huán)節(jié),這些問題都需要極其細微的調試,大量的金屬零部件如同鐘表,修理和調試都需要技術和耐心。經(jīng)過調試,大部分問題都可以解決,這是法國高鐵運營30年來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接受本報采訪的韓國專家則態(tài)度謹慎。韓國鐵道技術研究院、高速鐵路研究本部部長金基煥告訴本報記者,在中國相關方面公布正式調查結果之前,作為鐵道行業(yè)的同行不便對事故原因進行猜測和評價。

  盡管如此,他還是表達了自己的一點質疑。他認為,“惡劣天氣不應該成為影響信號準確性的全部原因,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存在。”他的言外之意,是應該還有人為的因素。

  有海外專家指出,如果中國有關方面不能就事故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那么中國高鐵就很難走出去。

  嘗試讓外國專家參與解決問題

  鐵道部負責人在道歉之余強調,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中國高鐵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營管理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進步,但也面臨著許多發(fā)展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對中國高鐵未來發(fā)展仍然充滿信心。

  其實,沒有人懷疑中國高鐵取得的成績,只不過不能只談成績不談可能存在的問題問題。

  那位權威專家也強調說,中國鐵路發(fā)展的巨大成績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大大改變了中國鐵路總體落后的局面;第二是對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大大提高了中國企業(yè)的制造能力。

  這一點,從中國國產(chǎn)動車能跑出481.6公里的時速上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盡管這一速度遭到海外一些媒體的嘲笑,說“中國高鐵片面追求世界第一,"瞬間速度"對需要常年運行的高鐵來說沒有說服力”,但這不足以完全否定中國高鐵的成績。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高鐵用6年時間跨越了三大臺階。第一個臺階,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掌握了時速200-250公里高速列車制造技術;第二個臺階,在掌握時速200-250公里高速列車技術的基礎上,自主研制生產(chǎn)了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第三個臺階,以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技術平臺為基礎,成功研制生產(chǎn)出新一代高速列車。

  而這三大臺階,德國、日本、法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花了數(shù)十年的時間。那位權威老專家說,中國高鐵的最大問題是“太快”,因此很容易跌得頭破血流。

  韓國《朝鮮日報》甚至將此歸納為中國的“世界第一強迫癥”。它說,發(fā)達國家雖然開發(fā)出了時速達四、五百公里的高鐵,但考慮到安全和經(jīng)濟效益,還是以300公里的時速運行。中國非常清楚這一點,但卻不當回事。

  法國的阿克朱恩說,法國國營鐵路公司一直視中國為合作伙伴,如果中國有需要,法國可以提供更多的安全方面的幫助和指導,使中國的高鐵更加完善。此外,對于高鐵的測試最好由和建造方?jīng)]有利益關系的第三方企業(yè)來獨立完成,以保證測試的客觀公正。日本專家也表示了類似的意向,稱愿意幫助中國完善高鐵工程。

  對于外國專家的“好意”,國內有鐵路專家認為,盡管外國專家和公司有他們自己的考慮,但是讓他們以某種方式加入中國高鐵建設是有益的。

  中國高鐵大事記

  2007年4月18日,中國第六次大提速正式實施,在京哈、京滬、京廣等干線大量開行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時速200公里至250公里“和諧號”高速動車組列車。這標志著中國鐵路一舉進入高速時代。

  2008年4月18日,京滬高鐵開工建設,預計列車最高運營時速將達到380公里,全程直達運行時間4小時。該鐵路全程1318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標準最高、速度最快的高速鐵路。

  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高速城際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運營時速350公里。

  2009年12月26日,武漢至廣州高速鐵路通車運營,運營時速350公里。該鐵路全長1068.6公里,是中國第一條長大干線的高速鐵路。

  2010年7月1日,上海至南京城際高速鐵路通車運營,該鐵路是目前中國開通運營的站點最密集、站間距最小、行車密度最高的高速鐵路。

  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間的先導段聯(lián)調聯(lián)試和綜合試驗中,“和諧號”CRH380A新一代高速動車組最高時速達到486.1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

  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中傳動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ǎng)(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wǎng)”,違反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wǎng)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wǎng)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lián)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lián)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