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機化需求的發展,特別是2004年來中央農機具購置補貼的促進作用,使我國農機化綜合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至2010年底,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超過50%,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
由于農機化工作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艱巨性的工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例如,業內有關方面在反映:當前我國在農機化推進中,“農藝、農機具、拖拉機三張皮”的矛盾突出,而且正在制約著農機化事業的發展。主要問題表現在:農藝、機具與拖拉機開發錯位,農機具產品結構不合理;農機具技術水平低、質量差;市場化推廣體系尚不完善;各項支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實到位;各種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機具企業發展環境有待優化。
從產品研發角度看,在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中,農具的研究還是一個薄弱環節。拿拖拉機來說,它只是動力機械,真正完成各項作業的是農具,農具是直接作用于生產對象的工具,種類既多,適應性的要求又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動力機械還重要、還復雜。拖拉機的品種,在我們國大體有幾十種就夠了,而農具就需要幾百種,上千種。
長期以來的我們的有關農機部門和廠家都過于“重頭不重尾”(即重視拖拉機主機的研究卻不重視配套農具的研究),廠家對農具的研發還停留在簡單的旋耕機、秸稈還田機甚至單鏵犁、耙層面,對于復合性的、多功能的農機具研發涉足甚少。一些綜合性的農機主機廠家,對農機具的研究開發還嚴重脫節。我們國內企業已經有能力開發2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了,但是,對于大型、高效、復合智能化的農具機卻還很少見。
而且,隨著國內主機廠家生產制造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目前,國內的幾家主要的拖拉機企業正不斷走向國外市場。前階段我國出口的拖拉機主要是作為國外的園林機械,而隨著企業實力的提高,卻越來越呈現出配套農具跟不上主機出口的窘境。出口到海外的拖拉機,需要去購買國外高性能的配套農機具。這種情況下,國內農機企業要想進一步發展,農具的研發呈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而通觀國內,在農機化發展水平較高的東北、西北農場,大馬力拖拉機所配套的大型農機具,大多為進口國外的廠家所壟斷。自然,他們所獲得的利潤率也遠遠比國內那些生產低端、低附加值的農具產品要高得多。
因此,加快推進農機具產業化是實現我國農機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我國要從農藝到農機具產品規劃、政策導向等各方面營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機具產業化對于我國農業保持豐產豐收、真正提高我國農機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加強農藝與機具、拖拉機發展的同步規劃和開發;應加快農機具產品創新及與拖拉機的匹配性的標準開發;應面向全球,加大各種農機具存量資源整合,以提高新產品開發效率,減少投入;應完善和創新對農機具產業化支持政策;應加大先進農藝、農機具市場推廣支持力度;還要加大農機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應加大農藝與農機專業人才開發與人才梯隊建設與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