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汽車產銷快速增長的帶動下,零部件產業贏得了一個絕佳的發展新機遇。但同時應當看到,我國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基礎比較薄弱。來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汽車零部件行業基本狀況及產品研發能力狀況調查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研發投入目前只占銷售收入的1.4%左右,遠遠低于跨國公司平均5%的水平。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國零部件企業,與世界前百位的供應商相比,銷售差距也在10倍以上。此外,在我國汽車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ABS和安全氣囊等核心零部件的產量中,我國本土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產品所占比例也不高。我國零部件產業亟待尋求由大做強的機遇。
首先從政策層面來說,今年初發布的《振興與調整規劃》對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的研發、自主化和產業化,對零部件企業的兼并重組及對零部件產品出口等內容都有了明確的提及。未來,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和升級還將有更加細致明確的戰略設計和政策設計。
另外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認為,“為了鞏固當前的好形勢,有利于零部件產業長遠發展,注重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實現產業升級,是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他表示,“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多年來存在的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影響著零部件產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而調整結構是解決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零部件產業的結構調整要緊緊圍繞節能、減排、安全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題。”董建平建議,為了解決我國零部件企業生產批量小、分散、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國家應扶持零部件專業化的小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另外,國家有關部門,各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能夠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支持龍頭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改造,扶優扶強,促進零部件產業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我國零部件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他建議,各零部件企業應做好本企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應根據自己的產品特點,緊密結合環保、節能、安全以及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制定出發展目標,通過“十二五”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最后,應當看到,節能、減排、輕量化等綠色制造是的發展方向,因此對汽車零部件制造中新技術、新工藝及新材料的應用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整車和零部件必須要同舟共濟,協同發展。只有在成套設備和零部件制造上首先獲得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汽車工業才能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戰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