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日系車轉型,不能把品質招牌給砸了

時間:2025-03-14

來源:OFweek 新能源汽車網

導語:3月中國車圈格外熱鬧,眾多品牌密集召開了新品發布會,然而出現了最魔幻的一幕:東風本田S7敢賣25.99萬起,而另一邊的廣汽豐田鉑智3X卻殺到了10.48萬。

  同為日系巨頭,一個死守品質護城河,一個掀桌子打價格戰,這場價格分裂的背后是供應鏈、質量與定價的博弈,本田與豐田給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

  車圈競爭越發激烈,日系車企轉型壓力陡增,但在轉型焦慮下,車企需要更清醒地對待價格和配置。因為一味打價格戰,追求一時的高銷量,并不一定是最終解。中國車市有太多曇花一現的品牌和車型了。

  加速轉型下的隱憂

  一臺緊湊型純電SUV售價10.48萬元起,一小時就賣了一萬臺。

  這樣的價格與銷量出現在一輛日系車上,估計讓不少消費者為之震驚。取得這樣成績的就是廣汽豐田的鉑智3X,網友們驚呼豐田覺醒了。

  能夠給到如此低價,自然離不開廣汽豐田背后的“中日混血”的造車邏輯。廣汽豐田鉑智3X的供應鏈體系實現65%中國本土供應商占比,里面的核心部件全面擁抱中國技術。

  其中電池來自正力新能與中創新航,智能化方案靠的是Momenta提供端到端智駕算法,域控方案來自德賽西威,激光雷達采用了速騰聚創M1等國產傳感器。相較過去豐田車型不足30%的本土化率,此次變革堪稱“供應鏈革命”。

  有媒體披露,廣汽豐田鉑智3X的底盤和廣汽埃安V第二代同源,不過埃安V尺寸和軸距比鉑智3X略大一點,智駕傳感器配置也略有不同。

  總之,通過供應鏈全面本土化,這種“拿來主義”讓鉑智3X的成本比同級合資車低30%以上。

  但代價也很明顯——品牌溢價被稀釋。1小時訂單破萬的成績看似驗證了策略成功,實則低配版減配L2輔助駕駛引發爭議,被吐槽“頂配像新勢力,低配像網約車”。

  入門款和頂配差距如此大,說到底還是鉑智3X的智能化能力仍有不足,而且豐田在軟件迭代能力上與國產車尚有差距,能否通過OTA持續提升用戶體驗仍是未知數。

  還有用戶在反饋在停車場取車時,車機系統出現異常卡頓,導致顯示器黑屏長達3分鐘才完成重啟。這種偶發性的系統崩潰問題以及車機流暢度與8155芯片應有的水準存在差距。

  鉑智3X搭載的四音區獨立語音控制系統被用戶吐槽“機械式交互”:當副駕說“開空調”時,系統無法自動識別方位,需額外指定“副駕開空調”。這種設計雖符合技術邏輯,但與新勢力車型的智能語境理解能力存在差距。

  這暴露出了新老供應鏈融合的隱痛,廣汽豐田與中方智能化生態的快速迭代尚未完全兼容。

  所以,這場比賽還遠未結束。

  還需要加速融合本土化嗎?

  日系車企在新能源轉型中選擇與中國自主品牌供應鏈合作,幾乎是大勢所趨,這種模式下帶來了成本與技術迭代的雙重優勢,這一點在鉑智3X上得到了驗證。

  當比亞迪喊出“電比油低”、問界M9單月訂單破5萬時,留給日系試錯的時間可能不足以用年計。面對新勢力們每月一次系統升級,合資車三年一改款的速度遠遠不夠。

  而眾多合資品牌只能選擇供應鏈的本土化,加速,加速,再加速。

  但本土化不是萬能解藥。

  以長安馬自達為例,去年推出的首款電動化轉型車EZ-6逐漸賣不動了,昂克賽拉也在遭遇投訴不斷,這家合資車企已經陷入轉型困境。

  長安馬自達在轉型的路上選擇了供應鏈的本地化這條路。例如,德賽西威為長安馬自達提供了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全自動空調控制器和駕駛信息顯示模組等產品。此外,一些基礎零部件如車輪總成、內飾件、濾清器等也由國內供應商提供。

  并且長安馬自達的EZ-6車型已經開始使用長安汽車的供應鏈體系,包括增程器、電池等核心部件。

  至于失利的原因,產品定位模糊與性價比不足是關鍵。在智能化、動力、空間等方面沒有形成差異化優勢,與國內一眾新勢力相比競爭力不足。

  可怕的是,EZ-6雖然延續了馬自達的操控基因,但設計語言缺乏創新,被詬病為“有形無神”,連“馬粉”們都不愿買賬。

  更嚴峻的是,長安馬自達的產品質量問題頻發,加劇了用戶信任危機。

  在車質網上,長安馬自達最暢銷的車型昂克賽拉存在座椅開裂、空調故障、發動機冷卻系統故障、變速器異響等諸多投訴,這對長安馬自達的品牌形象產生了嚴重的拖累。

  目前長安馬自達的當務之急是重塑品牌形象。在轉型的過程中,保證產品質量與服務才是對消費者的負責。

  這一點對以其卓越的質量和耐用性著稱的日系車而言,尤為重要。

  而日系三強中,本田屬于本心最堅定。市場對其新車東風本田S7定價的討論甚囂塵上,“貴”成為了很多人對東風本田S7的主要印象。

  那為什么這么貴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在所有企業為了新車盡快量產上市用盡辦法縮短研發測試周期,為了打價格戰盡可能壓縮成本。

  但東風本田還是選擇花四年時間研發測試,包括150萬公里測試里程、超5300項整車級別測試以及59臺整車118次碰撞試驗、48臺白車身碰撞檢驗。

  東風本田S7還有豪車同款博世高級別轉向機,聯合電子的電機、寧德時代的電池、松下的電子后視鏡、 Bose的音箱......絕大多數供應商都是國際一線。

  這就導致了成本高居不下,也是東風本田S7定價降不下來的原因。

  寧缺毋濫是東風本田的態度,只是市場會買賬嗎?需要時間來驗證。

  但無論本田還是豐田,旗下產品都曾以燃油經濟性、駕控、可靠性等屬性贏得中國用戶,想必無論是“本田粉”還是“豐田粉”都不希望看到公司為了一味地追求銷量打價格戰,卻忽視了品質保障。

  想象一下,豐田的“零缺陷”品控標準換成了埃安成本導向的供應鏈,豐田引以為傲的"Jidoka"品控體系,將在埃安生產體系下難以落地,比如豐田獨有的"激光螺旋焊接"車身技術需要專屬設備支持,埃安工廠現有產線可能無法復刻該工藝。

  豐田的底氣來源于“全球品控體系”的背書,而用戶永遠不會嫌棄高品質高安全性的產品,只是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日系車企還缺一個成熟的新能源平臺,并且在中國推出的新能源產品還較少,相信市場還在等待本田和豐田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創新。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