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工業產出接近全球30%,但中國的市場在全球只占18%,這意味著中國12%的工業產出被海外市場消化,中國制造業正在加速海外布局。
而機器人作為制造業中的關鍵角色,出海戰略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
從需求方面來看,中國已經連續九年穩居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且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應用正在加速拓展;從供給方面來看,工業機器人產量持續提升,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突破44.3萬套,同比增長超過20%,2023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2.2萬套,同比增長5.4%。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市場卷無可卷,中國市場已經無法滿足機器人廠商們的擴張野心。
不過,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并非易事,如果聚焦細分賽道,找準自身定位,可能會事半功倍。
本篇文章,將按出海地域劃分,從下游應用、政策優勢、發展潛力多角度分析,一窺國產機器人企業的出海全貌。
廠商的出海策略是什么?
機器人出海的背后呈現出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的趨勢,普遍路徑是歐美國家把制造業轉移至中國,部分再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印度,中國機器人的角色正在完成從“搶奪飯碗”到融入區域產業鏈的轉變。
有相關人士分析企業出海背后的驅動力,認為:“企業出海絕非國內銷量見頂下的被動選擇,而是全球化布局的主動出擊。”
根據企業出海案例,可將機器人出海策略分為四種模式:
借船出海:借當地供應鏈/知名展會打開市場
造船出海:建立海外分公司/工廠。
買船出海:國際并購。
就地出海:全球產業布局。
從入局難易程度來看,后三種出海模式需要不菲的投入,即使是有實力的企業也需要慎重考慮。現實情況是,更多企業相對保守,選擇第一種出海模式,憑借著產品質量和高性價比優勢,直接將機器人成品出售給海外客戶。
近年來,人工成本相對于周邊國家較低的東南亞、南美,和“一帶一路”簽署合作協議的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及地區,成為中國工業機器人廠商出海首選地。
廠商都向哪出口?
歐美地區
工業機器人出口地中,歐美是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一方面是因為其成熟的應用市場和工業產業鏈,另一方面是歐美品牌機器人產品性價比不敵國產產品。
因此盡管歐美地區的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本土機器人品牌繁多,國產廠商也一窩蜂地扎進了歐美市場。
畢竟,沒有品牌可以卷得過國產廠商,能卷過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根據高工機器人調研,翼菲科技工業機器人產品已出口至歐美;埃斯頓從2016年開始,也先后收購或參股了多家歐美工業機器人上下游企業;埃夫特下屬全資孫公司Autorobot于2023年收到大眾集團美國公司1.75億人民幣的采購訂單;新時達旗下子公司“眾為興”今年獲得北美市場準入資格;海康機器人也在歐美進行了專利布局;匯川技術將歐洲作為重點拓展市場之一。
日本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日本是繼中國之后全球第二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原因同歐美一樣,勞動力的稀缺與老齡化的加速,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加速機器人的普及和應用。
同時,日本半導體、汽車、電子產品行業發達,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也很多。
根據高工機器人調研,科沃斯于2014年在東京成立分公司,達闥科技2015年在東京成立分部,穿山甲機器人于2017年在東京成立日本分公司,2019年Syrius炬星在日本建立全資子公司,2022年節卡透露在名古屋開設工廠,同年珞石機器人在日本成立分公司。
但國產企業能否在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OTC、松下等巨頭的主場成功站穩腳跟,還是個未知數。
越南
越南近年來正在加速承接全球制造產業的轉移,包括蘋果、比亞迪、富士康、三星、英特爾、LG等大廠都在籌劃將越南打造成生產基地。
而機器人廠商跟隨大廠出海,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以果鏈企業帶動機器人企業出海為例:今年5月,富士康將再投資1億美元在越南開設新工廠,工業富聯聞訊上漲。
根據高工機器人調研,快倉公布了與越南某知名企業的合作項目;拓斯達越南北寧分公司成立,交付的項目面積已超120萬平方米。
高工機器人判斷,未來,越南或將會成為國產機器人獲取增量的重要海外市場。
俄羅斯
宏觀來看,俄羅斯工業機器人密度小,工業自動化水平有待提升,對機器人需求有限。
但受地緣政治影響,俄羅斯三大工業機器人供應商之一ABB于2022年退出俄羅斯市場,或將為中國機器人廠商創造更大替代空間。
在資源方面,俄羅斯的鐵礦資源、煤炭、油氣資源儲量豐厚;在數理基礎方面,俄羅斯杰出人才頗多;在軍工機器人方面,俄羅斯承襲了蘇聯,研發實力不容小覷;但在工業和民用機器人方面,俄羅斯實力較為遜色。
根據高工機器人調研,凱樂士于2019年成立莫斯科海外分公司,埃夫特EV500機器人柔性打磨系統于2021出口俄羅斯,勃肯特2023年接到俄羅斯客戶訂單,同年,聯核科技簽訂俄羅斯無人叉車項目,珞石機器人與俄羅斯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ROBOWIZARD Co. Ltd和俄羅斯工業機器人提供商AM Service Ltd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此外,愛博醫療機器人、博清科技在俄羅斯等國家已取得發明專利;武漢精華減速機、新時達、航盛電子、華盛控、朗譽機器人、卡諾普機器人、拓斯達等產品均已銷售至俄羅斯;科捷機器人、東杰智能、中科微至在俄羅斯有相關項目落地。
墨西哥
盡管國產機器人企業出海墨西哥仍處于起步期,但面對北美代工廠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或許將培育出下一個“福耀玻璃”,原因有三:
一是近兩年,北美包括墨西哥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巨大;二是墨西哥作為制造業代工廠,綜合條件不輸中國;三是國內廠商出海墨西哥離不開特斯拉的建廠決策。
根據高工機器人調研,派斯林已在墨西哥設有制造基地及研發中心,綠的諧波和三花智控計劃在墨西哥合資建廠,拓斯達在墨西哥的業務目前主要落在注塑板塊,瑞松科技提供了柔性智能焊接生產線,艾利特機器人已在墨西哥開拓了多家等經銷商和大客戶。
另外,大族機器人、中聯高機、聯德股份、藍思科技等企業均已在或計劃在墨西哥拓展相關業務。
中東
提起中東,“富得流油”是大家的第一印象,殊不知,中東地區有潛力成為機器人貿易的“新熱土”。
在地理位置上,中東地區在“一帶一路”中占據重要的地利位置;在經濟實力上,中東人均GDP在2.3萬-8.4萬美元之間;在供應鏈需求方面,中東地區在生產制造、物流倉儲、衛生清潔等領域對移動機器人的需求較為集中,石油化工、汽車制造、金屬加工領域也有機器人替代人工的趨勢。
而隨著沙特王儲兼首相薩勒曼等新一代年輕領導人的上臺,中東地區很多國家開始進行經濟轉型,打造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化產業,以擺脫對石油經濟的依賴。
根據高工機器人調研,目前出口中東地區的國產機器人相對較少。匯川技術曾透露,以印度為主的南亞還有中東是其重點拓展的銷售區域之一;斯坦德機器人、擎朗機器人的業務覆蓋包括中東地區;2022年下半年,華睿科技已拿下中東地區訂單;極智嘉在以色列、科威特和沙特的物流行業均落地了AI機器人自動化項目;艾利特機器人的銷售網絡覆蓋到中東地區;卡諾普機器人產品也遠銷至中東地區;普渡科技在中東等六大地區設有研發基地。
出海難在哪?
雖然國產機器人的高性價比無“廠”可及,但對比來看,國產工業機器人出海相比國產服務型機器人出海更難。
發達國家對送餐機器人、物流的搬運、分揀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產品需求很大,國內產品進入相對容易;但其工業機器人領域發展更早,技術相對領先,因此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的地位很難撼動。
短期來看,從國產廠商的優勢領域攻入或許是個突破點,比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興領域。
借用業內人士的一句話,“出海并不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看重未來更大可能性”。下一個“福耀玻璃”將花落誰家?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