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政策對汽車產業造成的影響一般分成3種,第一種是倡議型,鼓勵去做某些事,整體積極不過影響不大,第二種是直接型,發布之后就能快速改變市場,此類政策是大家最常見,感知最多的,諸如購置稅、電池補貼這種消費相關的。而第三種,是會帶起蝴蝶效應的,它的顯現周期可能幾年,也可能是十幾年,不過一旦顯現,就是市場格局的變化。
這種案例也很好找,眼前新能源汽車穩穩的在很多方面居于全球領跑的位置,就是因為在10多年前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落地,并持續執行,完成從政策指引到市場化的改變。
而這種趨勢,如今又有了新一輪的顯現,關于本周制造業外資準入放開的延續新政,以及擴大股比放開的延續新政。全球的汽車產業,有望體驗一下,如今中國車市所經歷的新能源價格戰、降價潮,這條從無到有的新事物必經之路。
政策刷新之下,對歐美汽車工業產生虹吸
政策刷新,關于“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核心關鍵詞是2個,一是全面,二是取消。
2個關鍵詞背后,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現,也是制造業發展的自身需要”。制造業的進步肉眼可見,如今不懼競爭,良性競爭與合作能帶動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
政策宣布,眼前尚無海外公司快速明確對此進行回應。但,這并不意味著此舉對全球汽車產業的吸引力不足,反而是事情越大,考慮越多。
沒有聲音,但有行為,從汽車產業的角度上看,此舉如今已經是對美國新能源車產業產生明顯虹吸,對歐洲汽車產業產生一定虹吸。
對于美國汽車工業,與政策發布時間點十分契合的兩件事,分別關于比爾·福特的公開發言,以及特斯拉美國最直接對手Fisker的正式入華。福特汽車公司執行主席比爾·福特的公開發言核心內容為,電動皮卡之所以在美國市場進步不如預期,在于非市場化的影響過多。
此舉,顯然直指此前其與寧德時代在美國建設電池廠的計劃被反對派叫停。原本,為了規避諸多不便,此次合作采用寧德時代只出技術,福特進行投資的模式進行推進,但眼前,因為被叫停,福特只能選擇性價比更低,技術相對更落后,產能更少的電池方案進行電動皮卡的制造與研發推進。
換言之,電動皮卡的價格,短期內無望大幅度下降,同時技術也無望大幅度進步。
而在新政發布前的幾天里,先是美國新勢力Lucid透露了進入中國的意向,之后是Fisker直接宣布在上海的首家銷售體驗店今年年底開業,正式入華。二者所看重的顯然是中國廣闊的市場銷量可能性,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點,因為進入中國市場后,美國電動車技術與品牌不論面對比亞迪或是蔚小理均不占優。
其最為看重的,自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上下游已經成熟且性價比極高的產業鏈。誠然,美國如今出臺了通脹削減法案,要求在本土生產的電池與電動車才能享受高額補貼,但技術的流動,顯然無法被此條款硬性限制。
而對于歐洲新能源汽車工業的虹吸,是因為寶馬、大眾這兩家企業已經破冰,賺錢是小,更多的是賺到了未來。
2022,受俄烏戰爭影響,多數車企的財報與銷量發生明顯下降。但,寶馬的總營收增長28.2%,稅前利潤增長46.4%,凈利潤增長49.1%,相應的數據明顯超過奔馳。大眾的情況稍差,全集團盡管品牌眾多,但凈利潤增長只有2.6%,整個集團凈利潤低于寶馬,這與其燃油車在中國市場被大量新能源車搶奪有關。
但從關于未來的角度看,不論是寶馬還是大眾,都選擇了在2023年繼續在中國大幅投資,它們想要的自然也是在全球最好的新能源環境里實現進步。
這種融入是否收到了效果?答案是顯然的,比如新能源如今全球瘋狂內卷,但寶馬卻悄悄在2023年上半年登上了全球新能源汽車季軍的位置,僅次于比亞迪、特斯拉,超過豐田、本田、大眾等民用品牌。而大眾排在第五的位置,如今其能夠在價格上全球進行靈活的調整,主因也是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融入。
新能源價格戰,即將從中國打響全球?
眼見得,一眾歐美企業在流露出對中國新能源上下游更大的興趣,而制造業的兩項新政,顯然能令其入駐復雜程度降低。
擁抱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業,將提升自身的降本能力、技術先進性(續航、電控、自動駕駛等),全世界對此沒有異議。而歐盟啟動反補貼調查,也正是怕自己的相關產業快速被攻克。
馬斯克說,中國電動車領先全球;比爾·福特說,美國還沒有準備好和中國車企競爭電動車;大眾直接在中國入股了小鵬、購買了智己,并在和零跑商談購買技術,先進與否不言而喻。日本汽車媒體拆解宏光MINIEV后的結論是,同樣成本日本車企造不出來;日本媒體拆解比亞迪海豹后出書的結論是,技術先進性已經壓住Model 3,但成本比特斯拉低15%,比大眾低35%。
而隨著捆綁越來越深,已經在歐洲、北美開打的電動車價格戰,顯然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
原因也很簡單,其目前自研技術帶來的降本空間已經見底,和最高性價比的中國產業鏈深度融合之后,想要快速拿下領先優勢,價格、市場份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歐洲,今年4月,隨著Model 3售價在3個月內下降1.65萬歐元,直接逼出了雷諾E-Tech車型的降價,以及雪鐵龍/標致新能源車型的降價。隨著其歐洲工廠的加速建設,以及從上海超級工廠運來的車輛越來越多,手握明顯成本優勢的特斯拉,帶起了歐洲新能源降價潮。
另外,在今年8月普華永道給出評估,歐洲近期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增長不足,德英法三個最大市場中新能源車銷量僅占整體16%,消費者意愿有所下降。德國電動車已出現大幅降價,高端車型的折扣1個月內提高了26.6%,價格戰已經開始。
歐洲汽車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板塊,如今同時面臨著特斯拉的現實挑戰,以及中國車企進軍歐洲的未來挑戰。今年慕尼黑車展上,最熱鬧的展臺都是中國電動車公司,所以引發了德國的政府投資,以及歐盟的限制護城河。
北美市場也是一樣,今年2月,隨著特斯拉全球開打價格戰,美國車企最終決定跟進,搶用戶。福特Mach E在2月價格平均下調了4500美元。不過,美國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時間尚且不足,隨著俄烏戰爭的影響慢慢褪去,燃油車的生產恢復常態。今年上半年,燃油車價格較2022年低庫存狀態時有明顯的下降,幾大車企銷量都是大漲狀態,比如豐田從4月開始連漲了4個月,福特在美國則是迎來了2年間第一次連續2個月月銷量破17萬輛,之前受挫的本田,也有著連續5個月11萬輛以上的市場表現。
而燃油車的快速回暖,則狠狠的打了新能源車在美國崛起的勢頭。和中國市場已經發生過的一樣,只要價格太貴,超出預期,消費者就缺乏意愿。而當新能源車能和燃油車同價,甚至更低價格時,它的優勢才能明顯顯現。比如,空調自由,比如,城市代步如有充電條件,經濟性大幅提升,再比如,駕駛、加速等優勢。
J.D.Power在美國的市場統計數據如今已經驗證了降價潮和價格戰的開打,進入2023年后半年,美國電動車的平均優惠金額比2022年同期高出一倍,如今在4000美元左右,比燃油車的優惠則是高出1倍以上。
當然,眼見得這一趨勢還會愈演愈烈,因為,就在10月19日,美股開盤后大跌,特斯拉因第三季度業績不佳,當天股價下跌9.3%,特斯拉3天之間市值蒸發近1萬億美元,馬斯克個人財富一夜之間蒸發了161億美元。
之后,馬斯克在電話會上直接公布對策,將繼續專注降低成本,降低車價。
他之所以有這種底氣,主因是在中國市場學到的本領。按2023年最新官方數據來看,上海工廠所生產的Model 3,相比美國超級工廠,生產成本最高可降低65%。而德國超級工廠中,很多方面也是參考了上海工廠模式,更重要的則是,引入了中國供應商。
事情分為正反兩面,一面是,歐洲有著反補貼調查,美國有著通脹縮減法案,對本土生產/本土血統有著極高的要求,對中國本土生產而來的有著相應的制衡,但另一方面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已經在國外基本站穩,成為跨國車企不可剔除的一部分。
寫在最后
在中國市場如今發生的新能源車價格戰,其實就是海外接下來的預演。
因為,任一領域的先發技術走向全球,最終的結果與降維打擊之間不會有特別大的差別。
從動力電池角度看,2023年上半年,包括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企業,在海外新增動力電池產能超200GWh。半年時間的擴產數字,相當于松下8年后(2031年)的動力電池產能目標,殺傷力和影響力十分驚人。
另一方面,隨著美國開辟墨西哥成為自己最重要的貿易國。中國新能源供應鏈巨頭,也已紛紛涌入其中。包括眼前最新的,特斯拉2家供應商在墨將投資近10億美元,創造近1.5萬就業崗位;其他確定以及被傳的還包括,東山精密、立中集團、拓普集團、旭升集團,寧德時代等。
新事物替代傳統事物,必定發生的是打破原有規則,而新事物從生澀走向成熟,其必經之路也一定是,在充分競爭之下最終一切十分透明。所以,新能源價格戰,在歐美開打,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