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增長96.9%和93.4%,市占率達25.6%。預計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900萬輛,同比增長35%。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大搞價格戰產生了連鎖反應,造車新勢力品牌被迫跟進,這在相當程度上會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有觀點認為因為降價,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或將突破1000萬輛。
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不減,動力電池市場也隨之迎來新一輪擴張。
新能源發展勢頭正盛,電池企業持續擴張
據了解,1月4日,比亞迪新能源動力電池徐州生產基地奠基儀式在徐州舉行。該生產基地總投資100億元,預計實現年產動力電池15GWh;比亞迪新能源動力電池“超級工廠”1月底在溫州正式啟動建設。據介紹,該基地規劃年產20GWh,預計明年第一條產線投產。
1月18日,億緯鋰能發布公告,公司將在四川簡陽建設電池生產基地,預計年產能20GWh,總投資100億,建設周期兩年;
1月19日,贛鋒鋰業公告,公司擬在東莞投資建設年產10GWh新型鋰電池及儲能總部項目,計劃總投資人民幣50億元。同時,公司還將在重慶投資建設年產24GWh動力電池項目,計劃總投資人民幣100億元;
比克電池將在常州建設電池生產基地,項目涵蓋30GWh大圓柱電池產線及研發中心;孚能科技將在廣州規劃年產3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預計2025年正式投產;1月31日,盛虹控股集團在張家港建規劃電池超級工廠,首期24GWh項目和獨立主體的新能源電池研究院,總投資140億元,計劃三年內建成投產。
在2022年,中國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新增近50個,總產能規劃超1.2TWh。
從2022年開始,動力電池的產能規劃一直在增加。這背后的核心邏輯是,電池行業正在持續釋放巨大且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由此給到企業更多的市場機會。
同時,經歷多年沉淀與發展,二三線動力電池企業在市場定位、客戶綁定、產品技術路線等各個維度上,也逐漸找到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這也成為其加速產能擴張背后的底氣。
盡管如此,產能過剩風險不容忽略。
頭部車企優勢明顯,競爭者短期難以超越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公布的信息顯示,2022年1-12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TOP15的名單中,寧德時代裝車量142.02 GWh,市占率為48.2%,排名第一;比亞迪電池裝車量69.10 GWh,市占率為23.45%,位居第二;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分別以6.53%、4.52%、2.62%的占比位居第3-5名。第6-10名則分別為:億緯鋰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LG新能源、瑞浦蘭鈞。
2022年,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兩家的市占率合計超過了70%,行業前兩名的領先優勢非常大,這也意味著頭部市場格局非常穩定。
從整個市場來看,2022年全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計57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前10家瓜分了近95%的市場份額,而其余47家電池企業僅爭奪余下的5%的市場份額。
而在儲能市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表現也十分亮眼。從全球范圍來看,寧德時代以24.5%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其次分別為比亞迪、韓國三星SDI、韓國LGES,四家企業儲能鋰離子電池出貨量合計份額接近70%。從中短期來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等巨頭仍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他們在渠道、品牌和產能優勢方面積累了相當多的優勢。
參與競爭的企業在諸多方面的差異化并不是十分明顯,無論是在技術亦或是產品性能方面給市場眼前一亮的東西,因此短期內難以撼動市場巨頭
產能過剩需要警惕,技術研發需持續跟上
根據公開測算,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量545.9GWh,而去年國內累計裝車量僅294.6GWh。扣除68GWh的出口量后,2022年全年電池產量與裝車量間的差額達到了183.3GWh,裝車量占比61.6%。產能過剩的情況已經非常明顯。
隨著2023年中國動力電池新建產能的集中釋放,市場壓力將越來越大。根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約為1000GWh到1200GWh,而目前包括電池廠、整車廠和其他跨界企業的產能規劃已經達到4800GWh,是前者的4倍。
相當數量的電池企業一味地擴大產能,卻忽略了產品的升級研發,導致動力電池市場兩極分化嚴重,出現了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另外由于新能源汽車發展出現了一些更新更高的技術需求,相當電池企業的產品性能、技術不達標,只能應用在入門產品,或者低續航產品,比如電動自行車。
因此,進一步創新發展,取得顛覆性的技術突破,就成了中國電池產業發展的關鍵。
比如前文說到的儲能,不少電池企業已經關注到這個賽道,相繼把儲能電池納入擴產計劃之中。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在2022年布局儲能電池領域;億緯鋰能、贛鋒鋰業、盛虹控股集團等均計劃今年建設新的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儲能業務正在成為第二增長曲線。
再比如長續航電池技術、固態電池以及新材料電池的研發等諸多方面的突破,都是電池企業需要突破的重點。
從長期來看,隨著電池原材料價格的持續走低,未來入局電池市場的資金和玩家也在增多,所以,越早打出差異化就對發展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