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5日,《巴黎協定》生效,世界范圍內參與到協定中的國家,均開始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積極向綠色可持續的增長方式轉型,通過政策支持、技術扶持、全民參與的方式,為緩解氣候問題開始了一段持續的漫長的奮斗。
而在這個長期計劃中,多數國家均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綠色能源、低碳經濟的道路,我國也在這期間正式提出了“3060”雙碳目標。如今,距離目標的提出已經過去了5年多,在某些領域也初見成果,盡管從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以及濃度指數來看,氣候變暖仍未止步,但是就長期發展來說,整體的方向還是向著利好前進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能源算是一個頗受關注的領域。關心環保或者能源產業相關資訊的讀者或許會發現,在過去的幾年里,多個國家均在嘗試促進能源模式的轉型。例如從傳統煤電轉向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等綠色發電模式與傳統煤電混用的形式,并逐漸向著綠色發電完全取代煤電的模式轉變;再例如傳統燃油車逐漸被電動汽車取代。
但是即便如此,依舊有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電動車真的環保嗎?絕大部分人,購買電動汽車的原因無外乎3種:好上牌、省錢、環保。但是電動汽車所謂的環保是建立在用電驅動取代燃油驅動這一點上的。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加入發電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那么使用這些電工作的設備,在整個流程中是不是也產生了碳排放?
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一個論點:如果用的電是通過綠色發電形式獲得的,那不就不產生碳排放了。但是如果電池生產的過程中就伴隨著巨大的碳排放呢?這并非無理取鬧的鉆牛角尖,而是近年來切實被提出的一些問題。
事實上,即便使用的事煤電,電動汽車在投入使用后,整體碳排還是明顯低于傳統車輛的,但是由于使用的事鋰電池,絕大多數電動車在生產或者能源維護上產生的碳排放卻遠高于傳統汽油車(大于超出3至6成)。
從這點來看,曾經被認為是人類偉大發明之一的鋰電池似乎成為了綠色能源經濟路上的絆腳石。但是這一爭議,恰恰也打開了人類改變能源的一個關鍵方向——儲能綠色化。
事實上,即便未來能源如何發展,鋰電池的誕生以及有重要的積極的意義,而如今存在的爭議,其實來源于能源轉型背景下的儲能難題。而面對這個難題,業界已經提出綠氫、鈉電池等多種解決方案,并且其中非常多的方案已經被證實了可行性,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技術與成本之間的協調。
換言之,鋰電池與電動汽車對于環保來說,只能算是長期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過渡口,未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會刺激新的產品誕生,而能源轉型的爭議,也不過是刺激未來盡快來到的插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