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仍猶在耳邊。
但在燃料電池行業,國內對自主核心技術的堅持似乎正在一步步喪失。
被搶占的中國市場
在國家的支持下,近年來國內燃料電池產業取得顯著發展,但在中國市場上,外來燃料電池品牌和產品卻成了眾多本土企業追捧的“香餑餑”。
2016年到2018年間,一系列涵蓋股權、技術轉讓、組建合資公司、產品訂單等多種類型的企業合作紛至沓來,合作金額之大、力度之深不僅在國內引發熱議,甚至引起國外社會的“忌憚”。
外媒消息顯示,2018年5月濰柴動力與CeresPower簽署初步戰略合作協議確定收購后者20%股權后,濰柴動力以約1700萬英鎊的價格率先收購了CeresPower10%股份。
但由于擔心英國科技公司表現出巨大潛力后被海外買家搶購一空,隨后的7月,英國政府宣布計劃了更為嚴格地審查外國收購。一定程度上受到該情況影響,濰柴動力與CeresPower后續10%股份交易最終在本月才正式敲定。
而這些活躍的跨國交易對國內產生的直接影響之一,是當前國內燃料電池電堆市場主要被海外品牌和產品搶占。
此前11月,雪人公司副總經理葉賢偉曾公開對外表示,當前兩家加拿大公司占據了中國氫燃料電池80%的市場。
而在備受國內關注的車用領域,2018年工信部5-12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前1-4批被廢除)的統計數據顯示,近30家燃料電池企業為登上目錄的燃料電池車型提供配套,其中億華通和重塑科技配套車型數量最多,分別達22款、16款,兩家企業的燃料電池電堆均主要購自海外企業。
“蝴蝶效應”已悄然開啟
國內企業強烈青睞海外產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國外對燃料電池電堆產品的研發起步較早,并且已經率先在市場上推出了一批成熟的市場化產品,而與此同時國內相關企業仍處于產品研發試驗的初級階段;
二是在國內大力支持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的背景下,大量資本熱錢涌入產業,而這些資本的目的十分明確,迅速地獲取到可觀收益。
資本的趨利性似乎無可厚非,但對于國內燃料電池電堆產品開發是否真的遠落后國外產品,國內卻有不同的聲音。
“部分國外企業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和包裝經驗,但車用領域對他們來說也處于試行階段,它們實際運營數據和對外宣稱的指標存在明顯差距,不應該盲目崇拜。”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外的車用電堆技術差距并不大,超過20000km都需要調整。”
拋下技術層面的爭議,對國外燃料電池電堆技術的過熱推崇,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直接的產業連鎖反應。
首先,助長了部分國外企業的傲慢態度,使國內合作方處于劣勢地位。
國際氫能學會(IAHE)副主席毛宗強教授在國際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17)中提到,國內多個地方政府和企業圍繞一個外國燃料電池轉,乞求合作,不僅使得并非世界一流技術的燃料電池產品在國內賣出天價,甚至該企業可以“任性”地以合同對其不利等理由,不負責任地單方面缺席合作簽約,將多方數月的談判努力和地方領導晾在一邊。
其次,幫助國外企業鞏固了產業鏈頂端地位,而國內相關企業只能在產業鏈環節中賺取最薄弱的利潤,進一步喪失行業話語權。
巨額的技術轉讓費讓國外企業嘗到了甜頭,巴拉德2017年通過在中國市場的技術轉讓,突破性地實現了年度盈利,隨后巴拉德對外表示將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合作,強調會做好核心技術保密。
事實上,通過對核心技術壟斷并轉讓獲利,同時避免重資產風險,成為不少海外燃料電池企業的理想發展模式。
CeresPower在對外發布的聲明中明確表示,不計劃籌建大型的燃料電池生產工廠,其未來目標是通過對外技術轉讓、方案設計及運營/維護等服務盈利。涉及重資產的產業化工程將由中國企業在內的其他合作伙伴負責。
而上述情況從側面遏制了國內自主研發力量的發展壯大。
市場短視令大量資本、市場資源被海外企業搶占,間接地增大了國內燃料電池電堆自主研發工作難度。不完全統計顯示,當前國內僅新源動力、弗爾賽、佛山清極、明天氫能、南科燃料電池等少數企業保留著國內燃料電池電堆自主研發的火種。
日益明確的國家態度
但這樣的現實符合國內發展燃料電池產業的預期嗎?答案是否定的。
作為關乎國家能源格局的關鍵產業,無論從哪種角度出發,都不可能將未來發展的命脈放在他國企業手中。
實際上,當前國內已有政策明確指出,要以技術長期發展為目標,相關產業性指導和支持投入也日益明確、加大。
2018年2月,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國家電網、東方電氣、航天科技、中船重工、寶武鋼鐵、中國中車、三峽集團、中國一汽、東風汽車、中國鋼研等多家央企參與的中國氫能聯盟正式成立。
這意味著國家骨干型企業正在進入行業,他們將有力地肩負起深化產業研究、全面帶動產業鏈發展的重任,支持國內燃料電池產業精細化、有序化發展。
此外,12月6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發布“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新領域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等9個重點專項,相較2018年,氫能方面的重點研究任務由6項上升為9項,共性關鍵技術由2項變為9項。顯然國家對技術層面的關注在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同時,也更具針對性。
由于核心技術缺失被遏住發展咽喉的產業教訓仍歷歷在目,尚處于培育成長期的燃料電池產業應該謹記教訓。畢竟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