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個月,新能源汽車牌照暫停發放的消息再度甚囂塵上。
6月5日,有媒體報道中國擬暫停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審批發放,此前政府自2016年3月起已發放了15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截至目前,發改委已經核準了15個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分別是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江蘇敏安、萬向集團、江鈴新能源、重慶金康、國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達、合眾、陸地方舟及江淮大眾。這些車企想要真正獲得資質還需通過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最終能不能賣車,需看企業及產品能不能上《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
目前只有北汽新能源一家進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
記者嘗試求證上述傳聞,但并未獲得有關方面正式回應。不過記者注意到,早在1月26日,發改委正式批準云度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純電動乘用車產業化項目,將新能源車企前10張牌照發放完畢之時,已有汽車行業重要人士表態國家將控制新能源車企資質審批數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高珩曾表示,盡管政府并未表示總共將批準多少家企業,但從市場容量來看,10-15家新能源車企比較合適。這些新進入企業如能對行業產生“鯰魚效應”,則會刺激傳統車企加速新能源汽車發展。
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在2016年9月也曾透露,工信部正在考慮將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限制到最多10個,其中不包括正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傳統汽車制造商,譬如上汽和比亞迪。而正在或已經建成電動車生產線的廠家超過200家,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廠家將出局。
雖然10個和15個的數量限制的傳聞隨著新一輪牌照的發放先后被打破,但是產能過剩的隱憂仍揮之不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外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乘用車市場需求保持穩定增長,2016年乘用車銷量超過2400萬輛,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只有50萬輛,僅占到總量的2%左右。按照國家規劃的2020年對新能源汽車的規劃,新能源汽車在2020年的銷量將不構成汽車行業的“主流”。因此,有行業人士認為,和傳統的乘用車市場相比,新能源汽車仍然是一個總量不大的市場,很難容下上百家電動汽車公司。
“目前國內的車企加起來的規模不敵豐田一家,且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產能總量有控制。因此對電動汽車牌照的數量限制,也是考慮到電動汽車目前總量不大,想通過限制牌照的數量,讓拿到牌照的企業做大做強。”深圳某汽車行業觀察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另一個關于產能的新動向是,6月1日江淮大眾合資項目獲批。這打破了中國現行的汽車產業政策——“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含兩家)以下生產同類(乘用車類、商用車類、摩托車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
目前,新建純電動車乘用車生產汽車(含現有汽車企業跨類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已經被單獨列為一個種類,而不再是隸屬于新建中外合資轎車生產企業項目。此次江淮大眾項目的獲批,意味著未來更多的國際車企將可以在華建設合資的電動車生產企業——這可以應對即將實行的碳排放交易。從另外一個層面上,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產能或將進一步膨脹。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風險正在積聚。目前國內電動車主要以自主品牌為主,而自主品牌的價格優勢主要依靠政府補貼維持,一旦補貼退出,將啟動第一輪新能源汽車的洗牌,而眼下快速擴張產能將成為一把“雙刃劍”,行業競爭加劇、企業競爭力下滑的雙重危機或將凸顯。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