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淺談電動汽車的電:來自煤炭又何妨?

時間:2017-09-1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爭論中,很多人認為交通電動化是大勢所趨,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電動汽車代替燃油汽車是必然趨勢。當然,也有很多不同意見,有些人認為汽油時代還遠未結束,儲能技術的缺陷和電動汽車的低效率短期內還無法與燃油汽車相提并論。

工信部近日透露,我國繼法國、荷蘭和德國等歐洲國家之后,正在啟動燃油汽車退出時間表,這一爆炸性消息一時間引起廣泛討論,不僅電動汽車和鋰電池概念引爆股市,連中國石化的公眾號也在討論,電動汽車來了,加油站是否該關門了的話題。

在爭論中,很多人認為交通電動化是大勢所趨,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電動汽車代替燃油汽車是必然趨勢。當然,也有很多不同意見,有些人認為汽油時代還遠未結束,儲能技術的缺陷和電動汽車的低效率短期內還無法與燃油汽車相提并論。

這其中還有一個爭論的焦點,那就是電動汽車的電從哪里來?電動汽車的反對者認為,既然在未來較長時間內,電仍然主要來自于化石能源,那么電動汽車的廣泛應用就意味著將污染留給了發電的源頭,汽車的電動化實際上并未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的確如此,在中國的電源結構中,煤電的占有率依然超過65%,而水電、風電、太陽能和天然氣發電加起來占比不過三分之一。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電動汽車還有意義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即便所有的電都來自于煤電,電動汽車是普及依然意義重大!這種意義甚至超出你的想象!

1、煤電盡管污染但可集中收集,而你卻無法給排氣管帶個套。

毫無疑問,超過了10億千瓦的煤電裝機是中國空氣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之一,大量粉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巨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又讓中國在趨于低碳化的國際上面臨巨大的壓力,在污染天氣不斷加重的當下,煤炭的大量燃燒的確面臨著巨大的道德風險。

但相比于分散不易收集的汽車尾氣排放,電力——這種潔凈能源的使用仍有眾多優勢,哪怕是煤炭燃燒發出的電,汽車尾氣依然無法比擬。

在城市的污染物構成中,30%以上來自于汽車尾氣,而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如今早已沒有了火電廠,霧霾的成分中,汽車尾氣的貢獻率甚至超過了50%,如果大量燃油汽車被電動汽車替代,城市空氣必然會大幅改善。

有人會說,那電從何來?沒錯,中國電源結構依然以煤電為主,但哪怕所有的電都來自于煤炭,發展電動汽車都意義非凡,因為相比于汽車分散的尾氣排放,煤電的排放可收集,并可進行集中處理。目前火電對污染物的控制已經非常嚴格,很多大型火電機組的污染物排放甚至優于天然氣。

相比之下,燃油汽車尾氣卻無法收集和集中處理,目前只能眼巴巴看著它直接對空排放,就連德國大眾汽車都在尾氣排放上做手腳,可想而知,尾氣污染是多么嚴重。

另一方面,目前大型火電機組逐步向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轉移,西部地廣人稀,污染物擴散條件優于人口稠密的地區,再加上特高壓等輸電技術的進步,用于電動汽車領域的煤電,依然能夠為城市空氣治理帶來福利。

2、新能源發展一日千里,電動汽車用上純綠色電力并非遙不可及。

盡管當前中國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煤電占據了發電量的絕大多數,但近年來我國能源結構卻在逐年優化之中。用一日千里來形容新能源的發展,一點都不過分。

先看看這么幾個簡單的數據:2010年,在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中,水電裝機為2.1億千瓦,風電為4473萬千瓦,光伏僅有90萬千瓦,到了2016年,中國水電裝機達到3.3億千瓦,風電裝機更是突破了1.5億千瓦,光伏則達到了8000萬千瓦。僅僅6年的時間,水電、風電和光伏這三種清潔能源的裝機分別增長了57%、3倍和88倍。

而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空間巨大,尤其是隨著分布式能源的大幅推廣,電力的即發即用可以帶來更多的綠色電力,屆時將會有更多的新能源發電用于電動汽車,未來有一天,在能源結構中,綠色電力占到主流,甚至全部使用綠色能源,并非遙不可及。

3、電力行業黑科技層出不窮,儲能技術突破終有時日。

目前,對電動汽車而言,最大的瓶頸在于其續航里程不夠長,再加上充電時間慢,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容易讓消費者感到里程焦慮。

但是技術進步是難以阻擋的,小編雖不懂技術,但卻相信技術的力量,因為技術的進步永無止境(真實沒有任何邏輯的相信)。

續航里程實質上是受限于儲能技術的突破,近年來盡管各種儲能技術層出不窮,但最終并未出現一個既技術先進,又成本相對低廉的儲能形式,但請相信人類的創造力:即使儲能不突破,也可能會在無線充電、氫能源等方面有巨大進步,最終形成燃油汽車的替代。

有人曾說,我在讀大學時就研究儲能,目前20年了,在技術上還沒有重大突破,因此對儲能失去了信心。那么小編不禁反問,你念大學時還沒有手機呢,現在不也用上了嗎?那時候的電腦儲存,是只能存幾張照片的3.5英寸軟盤,目前儲存空間不是以T為單位了嗎?

當然了,本人不懂技術,你們別欺負我,聽我最后給你們講個故事吧。

近期與搞AI(人工智能)的朋友聊天,他堅信我們這一代一定能活到120歲,其判斷依據是,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未來幾乎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更換,加上醫療技術的發展,未來很容易將人體老化的器官換掉,人的生命就可以大幅延長。

到了那時,心臟壞了換心臟,腎臟壞了換腎臟,他甚至還給小編設計了一個更換器官的場景——剛剛過完80歲生日的小編去了醫院,對醫生說:

“大夫,麻煩幫忙換個鳥,最近它不好使了。”

“先生,我們醫院提供mimi版、正常版和plus版,請問您更換哪一種?”

“那就來個plus版的吧!”

“好咧!,請上手術臺。”

你們看,不久的將來,連鳥這種玩意兒都能夠更換了,人的生命都可以延長了,一個儲能技術的突破有那么難嗎?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