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鴻海科技集團(以下簡稱鴻海科技)董事長、富士康科技集團創始人郭臺銘為鴻海的升級轉型憂心忡忡,尤其年初曝出營收首次下滑以來。
郭臺銘首先憂慮的是紅火的代工時代已成為過去時,今后單一依靠代工,已經不能支撐鴻海的發展了;其次面對激烈競爭的鴻海,依舊處于制造業產業價值鏈條的末端,依靠自身的力量,向產業價值鏈上游延伸,并不是很容易。如何能讓鴻海快速升級轉型,這是他感到最緊迫憂慮的。
為了讓鴻海科技能更快一些躋身制造業產業價值鏈的高端,郭臺銘緊盯全球制造業領域,不放過任何機會。繼2016年2月,用35億美元收購夏普(Sharp)后,郭臺銘準備了270億美元的厚禮,用以迎娶深陷危機的日本東芝旗下的芯片業務。在郭臺銘看來,并購行業巨頭,尤其是在某一技術領域獨占鰲頭的,不啻為企業快速轉型的一條捷徑。
戀上東芝
鴻海科技東芝這段戀情,有可能修成正果,畢竟鴻海科技愿意娶,而東芝方面愿意嫁,東芝唯一重要訴求是想找一個出手闊綽的“夫家”,以解燃眉之急。
近來,東芝內部因投資戰略問題導致財務危機,出售旗下芯片業務實屬無奈。東芝2016年財報顯示,旗下西屋公司等兩家公司,合計虧損約合人民幣624億元,刷新了日本國內制造企業的最大虧損記錄。
不到萬不得已,東芝的閃存業務絕對是非賣品。
事實上,NAND型閃存業務是東芝的“看家寶”之一。目前,東芝在NAND型閃存業務上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且與當前位居第三的美國西部數據公司具有深度合作關系,雙方共同進行開發生產。在上一財年5.67萬億日元營收中,約25%來自芯片業務,且貢獻了一半以上的利潤。這也是吸引鴻海科技愿斥重金購買的原因。
東芝出售NAND型閃存業務的消息一經曝出,多家電子巨頭迅速向東芝拋出橄欖枝,包括SK海力士、博通公司和私募機構銀湖資本等,當然還有鴻海科技。
面對這樣一個良機,郭臺銘自然不想輕易失去。據悉,東芝的芯片業務板塊合理估值在1.5萬~2萬億日元之間。但鴻海祭出了一個讓競爭對手們望而生畏的出價。
事實上,鴻海科技給出的報價,竟超出估值的50%,當然也超過了當前所有意向企業的最高報價,對極度缺資金的東芝來說,具有極強的誘惑力。
對東芝,郭臺銘志在必得。為了促成這一次收購,郭臺銘打造了一支豪華的“國際戰隊”。2017年6月12日,郭臺銘對外表示,在鴻海科技牽頭的對東芝芯片業務的收購財團中,包括了蘋果、戴爾和金士頓,同時亞馬遜也接近加入收購財團,另外鴻海正在與谷歌、微軟和思科進行磋商。
面對眾多的搶婚者,郭臺銘已做好了各種預案。雖然鴻海科技這一次還能嚇跑競爭對手,但還可能有日本政府干預導致收購最終擱淺的風險。此前,日本有媒體報道稱,出于國家安全因素考慮,日本政府可能對最終的買家進行審查。甚至有分析人士稱,此舉對美國競購者最為有利。
為了減輕日本政府的擔憂,郭臺銘可謂煞費苦心,說服蘋果加入其中,并愿意出讓大約20%的股份,以保證該業務仍在美日兩國政府控制之下。郭臺銘深知東芝和日本相關部門的想法,隨即向有關部門示好。“我們有夏普經驗,如果把東芝交給我們,作為東芝的用戶、伙伴,我們會協助他們經營,注入資金以及很多元素,讓他們產品賣到全球各地,甚至我們會邀請他們來中國蓋廠,他們可以把核心技術留在日本。”郭臺銘對外表示。
被迫轉型
糾纏了幾年的“鴻夏戀”終于結果。2016年3月30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團與夏普株式會社共同宣布,開展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結盟。
鴻海科技的成績有目共睹,但近來似乎越來越被動。頭戴中國制造的明星光環,以代工者身份崛起的鴻海科技,終于沒能抵住人工等成本上升的壓力。
如今,鴻海科技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內地勞動力成本在快速提高。作為代工老大哥,鴻海科技曾借助人工成本低的紅利,獲得了不小成功,不過,隨著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代工者的日子,自然變得難以為繼。從南部深圳,到北部鄭州,鴻海科技雇用了超過100萬名工人。隨著整體工資成本上升,包括蘋果、索尼和微軟等巨頭,開始把一些訂單,轉給鴻海科技的對手們。
代工危機逐漸呈現出來了。近年來,鴻海科技的營收增長和凈利潤增長都在放緩。
2017年1月11日,鴻海科技對外宣布,自1991年上市以來,年度營收首次下滑。數據顯示,富士康2016年收入為新臺幣4.356萬億元,同比下滑2.81%。“2016年增長乏力,以致出現上市19年以來首度負增長,比2009年遭遇金融危機沖擊時,顯得更加的難堪。”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
蘋果銷量和業績下滑被看做是富士康銷售下滑的主要因素,作為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富士康50%以上的收入來自蘋果相關業務。
蘋果雖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但手機出貨整體增長乏力,尤其核心重鎮大中華區開始明顯萎縮。2017年,即便蘋果iPhone8大賣,想再持續創造過往神奇,幾乎不可能了。手機業已高度成熟,且鴻海科技的蘋果訂單正持續被分流。
導致富士康業績下滑的還有對夏普的收購,收購、整合夏普需占用大量資金。雖然富士康近年來也在嘗試業務創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業務能夠代替富士康身上“代工廠”的標簽。
代工行業的沒落和業績的下滑,最終促使了鴻海科技的轉型。
靠自身轉型困難重重
如今,輝煌的代工時代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代工行業利潤率較低,已經不足以再帶動收入增長。雖然鴻海科技頂著最大代工企業的頭銜。但是,鴻海科技早已認識到富士康過去成于蘋果,未來也可能敗于蘋果。對于這一點郭臺銘心里很清楚,所以最近10多年來一直謀求從代工生產向自有品牌轉型。
早在2014年,鴻海就開始試著轉型。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參股其他品牌開拓自家新業務。近幾年來動作不斷,推出自主品牌電視,進入3C數碼零售,暗推諾基亞,收購夏普等,都在試圖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品牌和服務。
然而,要想甩掉多年來貼在身上的“代工”帽子談何容易,其轉型計劃屢屢受挫。鴻海科技寄予厚望的賽博數碼廣場項目,早已大規模關店,萬馬奔騰渠道商店,根本沒有真正奔騰起來。
雖然鴻海科技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試圖從單一的制造業企業,向研發和制造兼有的復合型企業轉變,但是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富士康骨子里的“基因”就是善于制造,卻弱于品牌。了解產品,并不真正了解用戶的心聲。
鴻海科技要靠自主品牌業務贏得市場認可,必須要比其他企業做得更好。雖然探索轉型時走一些彎路必不可少,但一味地折騰也不是辦法,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只會拖累原有的業務。
鴻海科技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朝著同一個目標——自主品牌。從自主研發平板電腦,到自主研發手表,再到推出廉價的智能手機,鴻海科技一直努力給世人展示一個“自主”的形象。然而一直以來,消費者卻遲遲不見富士康“品牌”的蹤影。
新的轉型路線圖
第一階段鴻海科技的轉型,并沒有成功擺脫代工企業的身份,同時也沒有讓鴻海科技向產業鏈高端前進多少。有分析認為,鴻海科技在能力、技術上的不足,導致研發出現困難。并且,鴻海科技過于依賴合作伙伴,“自主”并非真正的自主。
如何打開局面,徹底擺脫“代工”陰影,重塑鴻海科技的社會品牌形象,還需要郭臺銘重新思索。
郭臺銘的野心并不只是代工,依托代工能力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同時獲得更多的利潤才是鴻海科技的目的。收購夏普、東芝等高科技巨頭,是因為在這些巨頭手中,掌握著最尖端的技術和人才。
向全球制造業價值鏈的高端延伸,已經成了鴻海科技升級轉型的路線圖。若鴻海科技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蝶變,超越國際巨頭們,簡直是難以上青天,除非對手犯下戰略性錯誤。
郭臺銘新的思路是利用資本的力量。若找到合適的機會,通過收購一個技術領先的企業,來獲得技術人才和領先技術,從而順利躋身到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不啻為一個捷徑。
競購夏普就是這樣的考慮。讓業績長期虧損的夏普帶來收益,不如其在液晶屏的專利技術積累來得更誘人。如今夏普已經褪去日本企業的外衣,加入郭臺銘掌印的臺灣鴻海大家庭。
但這場“婚嫁”卻經歷了4年磨合,同時也讓60多歲的郭臺銘拋卻天倫之樂而走上創業的“第二春”。
“迎娶”夏普
鴻海科技看上夏普,可以追溯到多年前。早在2012年3月,鴻海科技就與夏普簽訂合作契約,不過因為日本政府插手等種種原因,進展緩慢。2015年4月,鴻海科技再次向夏普發出收購要約,先是日本政府因對技術與專利外流的擔心加以干涉,后又受夏普“數千億日元”的不確定債務困擾。
之后則一度流出收購生變的傳言。直到2016年8月,鴻海科技向夏普出資約38億美元獲得其66%股權,正式成為郭臺銘麾下的子公司,這筆幾經周折的交易案才總算是塵埃落定。
為了掌握上游話語權,鴻海科技幾年前就成立了“眼球計劃”,意在整合包含觸摸屏與顯示屏在內的所有與眼球相關的零部件資源,收購夏普被富士康視為"眼球計劃"的完美注腳。
彼時,夏普在2014財年虧損2200多億日元之后,又在2015財年創下了2500多億日元凈虧損的新低。
3年之后,終得扭虧為盈。一份夏普剛剛出爐的捷報,或許可以為郭臺銘的轉型之路帶來些許快慰。據悉,2016年10~12月夏普預計合并最終損益為盈利。從單個季度業績表現來看,這是連續9個季度虧損以來實現的首度盈利。更重要的是,這發生在郭臺銘接管夏普的首個財季。“我心里有一個夏普重建藍圖。我們將集中力量幫助夏普以較高的速度、成本效率和最高的品質來實現技術的產品化,將全力支持夏普重新變成全球最尖端的消費者品牌。”郭臺銘對夏普的熱情可見一斑。
為了讓老夏普的品牌年輕化,郭臺銘給出了一條更加親民化的路線:為它接入互聯網這根“神經”。不過這背后更大的棋局是如何讓鴻海科技也走上互聯網征途。
夏普互聯網電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讓硬件搭上了互聯網內容,郭臺銘將之稱為“+互聯網”。在郭臺銘看來,“互聯網+”和“+互聯網”是兩個不同的思維,以互聯網角度來看就是“互聯網+任何行業”,而從做實體經濟的角度出發,就是“+互聯網”。鴻海科技正在做的就是轉型成工業互聯網企業。
郭臺銘對夏普的期望不止于此。耗時4年,豪擲百億,郭臺銘需要夏普這個火車頭,來拉動鴻海科技從傳統制造,走向互聯網時代。
升級轉型沒有坦途
同樣,鴻海科技這一次并購東芝閃存業務板塊,郭臺銘看重的就是它的研發技術和研發團隊。
如果交易最終達成,鴻海科技將擁有夏普和東芝兩大品牌,而且打通了產業鏈的上下游,從而獲得利潤將是過去鴻海科技代工時代的數倍。更重要的是,鴻海科技也將擁有與蘋果公司更多的對話籌碼。
未來,鴻海科技將進入一輪資本驅動的行業整合增長周期。近來宣布兩大合作,就體現了這一戰略。鴻海科技先夏普后軟銀,隨后又傳出消息聯手臺積電競購東芝閃存業務,崢嶸頓顯。
首先,鴻海科技早已收購了夏普,但是雙方之前的既定路徑,基本設定在面板與太陽能領域。如今,雙方的融合合作,已經延伸到了醫療與健康科學領域。
其次,鴻海科技與軟銀的再度牽手就顯得更為重要。鴻海科技與軟銀的合作領域已相當廣泛,有多個項目在前。但這次牽手,則側重投資。嫁接軟銀的產業力量與投資經驗,整合自身資本和全球強大的制造力、技術、產業鏈整合能力,當然也包括一部分通路,來快速換取一個新的市場。它們將集中在物聯網行業、互聯網領域。結合富士康的主業,應該會借助資本培育手機之外的多種智能設備、工業智能產品、機器人等單元。當然,不會是純粹的硬件,一定是軟硬件系統。因為我們看到,軟銀與谷歌、鴻海科技與谷歌之間,已經有強烈的磁化效應。
最后,并購危機中的東芝,同樣是通過整合外部優勢資源,達到升級轉型這一戰略的體現。
2016年經歷了IPO后歷史上第一個衰退年,2017年將是鴻海科技發展史上的關鍵樞紐。鴻海科技必須在今年將過去確立的新愿景,進一步落地,并形成一定的勢能。
但是不可否認,鴻海科技未來的升級轉型路并不會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