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鴻海股東報告書于5月22日出爐,這也是董事長劉揚偉去年從郭臺銘手上接下鴻海后的首份報告書。
在報告書中劉揚偉指出,集團目前迫切需要轉型,要讓原先以“勞力”密集為本的體質,脫胎換骨轉型成以“腦力”密集為主的結構,具體做法為邁向F1.0現況優化、F2.0數字轉型以及F3.0轉型升級;鴻海集團將投資“電動車、數字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和“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為公司重要的發展策略。
事實上,機器人在鴻海集團中一直處于重要的戰略規劃地位。2007年鴻海集團成立了機器人子公司并決定要機器人來取代人力。曾任鴻海集團董事長的郭臺銘在2019年鴻海集團股東大會上表示:“我們公司內部計劃在5年內,把這些工人,我們目標是希望能夠拿掉80% ,如果5年做不到,10年內也會做到,因為科技已經在這里了。”
而富士康一路走到至今,都在不遺余力地踐行郭臺銘的這一理念。2011年,富士康提出“百萬機器人”計劃,2016年富士康推出“無燈工廠”生產線。2018年,富士康及其下屬企業共擁有超過8萬臺機器人,超過1600條SMT生產線,超過17萬臺的模具加工設備,超過5000種測試設備,以深圳的“熄燈工廠”為例,單條生產線從318名工作人員降低到38名工作人員,減員接近90%。
同年,當高工機器人實地走進富士康時,富士康已經自主研發了磁條導航AGV、六軸機器人、并聯機器人、SCARA 等,已在中國內地的工廠中部署了6萬臺工業機器人,擁有1000臺機器人的月產能。
到今天,富士康每年制造10,000臺機器人,每臺機器人都可能在取代人工方面走得更遠,成本也在相應降低。僅在昆山,富士康就裁掉了60,000名工人。
富士康曾發表言論稱,過去的火車票現在走向了無紙化,ETC代替了人工收費,甚至在商場里都出現了自動清掃機,而機器人確實也可以做富士康員工所做的事。這些簡單的工作被機器人所代替,他們能夠提高精準度和勞動效率,未來依舊會是這種趨勢。
這也是富士康轉型的必由之路,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許多代工企業想通過海外轉移,尋求廉價的勞動力來應對這一難題。富士康便是將代工廠搬向海外的代工企業之一,在印度耗費50億元建立工廠, 而實際效果并不如預期。而在疫情大背景下,再度投入機器人的懷抱,似乎是一個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