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還是風口嗎?盡管質疑之聲此起彼伏,但種種跡象表明它仍然是一個動力強勁的風口。當下,以VR、機器人與智能駕駛為代表的智能硬件領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布的《2016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及獨角獸企業榜單顯示:盡管智能硬件領域只有四家企業入榜,數量占比僅3%,卻占總估值比重的13%,其中小米和大疆創新兩家估值均大于100億美元,進軍超級獨角獸隊列,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市場上智能硬件熱銷風潮之外,其新技術領域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
從靜默期到爆發
在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認可度在2014年以前屬于長期靜默的狀態,真正的發展應該是自2014年開始,也因此2014年被稱為智能硬件的發展元年。2014年以來,全球互聯網和IT巨頭在智能硬件領域投入巨大,幾乎每個月都有重量級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發布,每隔幾天就傳出數十億美元的大手筆并購,同年9月,亞馬遜投入5500萬美元發展其硅谷硬件部門Lab126,推動智能家居設備的研發。2015年產品品類爆發式增長,智能硬件的發展也達到了火爆的程度,期間,比較典型的是小米公司,投資數十家公司幫助其建立完善的智能硬件生態鏈,如網絡監控頭、智能血壓計等各種智能硬件,均圍繞小米手機展開。2016年,隨著產業鏈的成熟,芯片、傳感器、通信技術、云平臺以及大數據等的有效支撐,智能硬件全面進入市場啟動期,資本、孵化器、技術、人才、政策等亦正向這個行業傾斜。
所謂智能硬件,百度給出的解釋是:繼智能手機之后的一個全新科技概念,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對傳統設備進行改造,從而擁有了更多的智能化功能。實際上,在具體的應用中,智能硬件是以平臺性底層軟硬件為基礎,以智能傳感互聯、人機交互、新型顯示及大數據處理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特征,以新設計、新材料、新工藝硬件為載體的新型智能終端產品及服務。隨著技術升級、關聯基礎設施完善和應用服務市場的不斷成熟,智能硬件的產品形態從智能手機延伸到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車載、醫療健康、智能無人系統等,從而實現了互聯網服務的加載,并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構,具備了大數據等附加價值,成為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的交匯點。
作為硅谷的風向標,風投和創投機構等并購基金的視野已經逐步從軟件轉向硬件。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國內智能硬件的市場規模僅為13億美元,2013年為33億美元,2014年呈現爆發式增長,一度達到108億美元的規模,2015年為424億美元,2016年為552億美元。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的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中國的智能硬件市場有望增長到5414億元人民幣。分析師預測,未來幾年,全球智能硬件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上千億美元,智能硬件的投資熱潮正在到來。
互聯網基因受寵
智能硬件的興起,與資本助推息息相關。2014年創投圈最火熱的兩個領域即是智能硬件與O2O,比起O2O的炒概念,智能硬件更為實際。2014年之前,大多投資者都在投成型的智能硬件產品,只要市場可觀、有發展前景的項目,基本都可以投。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智能硬件的火熱讓一些投資者開始關注產業鏈上游的情況,一些新材料生產商家、聲場工廠及傳感器廠家等開始受到資本熱捧。
在大量風投背后,是對于智能硬件的興趣以及發展信心。有投資者表示,智能硬件在品牌、價格、時尚性、功能上都抓住了年輕消費者。而他們是主流消費力,這就是大量風投涌向智能硬件投資的原因。任何東西變智能了,都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去深入探討發展的機會。
與大部分的產品投資相同,在智能產品的投資上,投資者看重的是產品的市場反應、創業團隊的實踐能力以及整個公司的商業模式。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產品種類多元,分類標準也沒有得到統一,但是相比可穿戴和智能家居,大部分投資者更青睞健康類的產品。
智能硬件投資者楊世毅表示,“團隊在篩選產品時,首要考慮的就是剛需和痛點。”
健康類產品解決了人們日常生活需要,智能化硬件在市場占領上更具優勢。對比健康類產品,科技酷炫東西不是剛需,大眾消費相對較少。以木木健康為例,從創立到做出成品,其CEO陳遲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血壓計年銷售數量做到10萬余臺。
同時,智能硬件也在重復著智能手機之前的路徑。現階段,智能硬件的技術還有待提高,許多硬件產品功能不過硬,標榜具有數據處理功能,但實際上只是簡單地反映數據本身。這種淺層的數據也阻礙了產品本身發展。智能硬件成為剛需還需要長時間的發展。
供應鏈的完善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標準。大部分創業團隊規模在十幾到二十人不等,這些人要涵蓋設計、工藝開發、聯系制作、宣傳策劃等一個大公司幾個部門的流程與環節,對創業團隊的綜合實力要求更高。在這個過程中,與其他做軟件開發的互聯網企業所不同的是,硬件創業者還需具備供應商管理的相關經驗。
而比起轉型中的傳統企業,投資者更偏好本身就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創業者,更看中他們身上無畏的個性。
智能硬件創業失敗率極高,從產品角度計算失敗率高達95%,從公司角度也至少有85%。
“我個人更偏好互聯網團隊,互聯網是一整套生態的東西。不是這個行業的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傳統公司比較看中毛利率,不能接受失敗和虧損。但是互聯網團隊就不一樣,他們接受虧損,甚至很多公司一開始就可能虧損,到最后才會盈利,這一套才是互聯網思維。”經緯創投投資經理馮大剛表示。
冰火兩重天
智能硬件產品涵蓋領域廣泛,而對于不同領域的投資熱度,真可以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來形容,在健康類產品受青睞的同時,有些領域的智能硬件卻并不受待見。
近日,美國知名財經媒體CNNMoney撰文稱,可穿戴設備作用有限,廠商曇花一現甚至可以說黔驢技窮,穿戴式泡沫顯然已經破滅。CNNMoney的判斷依據是他們的股價,僅僅通過股價來斷定可穿戴設備的泡沫論似乎是表面文章,但泡沫論下以Fitbit、GoPro等為代表的美國新一波科技企業創新力的不足和下滑才是真正原因。
而智能家居領域是另外一個被資本“冷眼相看”的領域。2014年,谷歌以32億美元重金砸向智能家居公司NEST。2015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在國內躥紅。
2016年,“智能家居”先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進而諸多大廠商也推出自己的概念和產品,比如蘋果的HomeKit、華為的Hilink協議、小米的SmartThings、海爾的U+等。房地產商和互聯網公司借此勢頭合作共贏,推出各類以“智能”為標配的“科技樣板間”,并借助地產名人效應,吸引關注度。但在初創資本市場,關注度卻較低。
進軍智能家居的大多互聯網公司都是靠軟件起家,即便是小米,也是依靠硬件工廠代工,沒有硬件技術研發基礎。而智能家居系統勢必會在未來有眾多與互聯網融合的需求,如大數據、云服務、人工智能等。只是推出了類似空氣凈化器、音箱、空氣檢測器、智能插座等零星產品,顯然無法完成對概念中智能家居的布局。
加上當下世界經濟整體下滑趨勢以及資本對于智能硬件熱情減退的影響,更是讓智能家居行業雪上加霜。根據因果樹智能家居的融資趨勢,2015年,國內智能家居行業多達161筆,2016年則削減了近一半,只有73筆。
對于智能家居市場的遇冷,來自知名風投A16Z的ChrisDixon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系統,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可能太大了。”言下之意,一家創業公司很難駕馭。這也是為什么盡管A16Z在3D打印、虛擬現實和無人機領域都有重量級投資,卻對智能家居格外謹慎。
智能硬件產業冰火兩重天的現象讓投資者陷入了迷茫,可謂是業內火爆、業外冷漠。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一些投資者對于智能硬件產業選擇了觀望的態度。
在智我科技董事長兼CEO鄒超看來,原因在于目前智能硬件市場太過急躁,大多在空炒概念,未來經過市場洗禮,智能硬件市場一定會找到自身發展的規律。“要做出好產品,需要慢工出細活。”鄒超認為,國內智能硬件圈只憧憬概念,并不務實,缺乏對于核心算法的深度學習。然而,沒有技術支持的智能產品就不能算真正的智能產品,大眾并不清楚什么樣的產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產品。
大數據、云計算以及規劃完整方案,使企業看到更多的想象空間,認為基于現有技術可以實現智能的概念。所以企業采取“彎道超車”的方式,只講產品的概念以獲得投資。但回歸到現實,國內的技術積累依然薄弱,可商業化程度也極差。現在與智能相關的市場雖火熱,但獲得用戶體驗和反饋的極少。
鄒超表示,“智能”這一概念的產生,使硬件企業看到向軟硬結合方向發展轉型的機會,以謀求新的突破,而大互聯網企業也為搶占先機而加快布局。“很多人都說今年是智能硬件的元年,其實短時間來看只能是憧憬。”他坦言,現階段突破技術“瓶頸”的阻礙很困難。雖然看起來中美市場足夠大,資本也炒得火熱,但只給人帶來市場繁榮的感官表現。
“在智能硬件這樣的新興方向,市場上大多企業是急躁的,但是快不一定穩,多不一定好。”現在企業為了快速搶到投資,都在拼速度,有的生命周期不過3-5個月。但是,與互聯網軟件講求快速迭代不同,硬件是不可能這么做的。連續幾輪推出新品看似在摸索,但只能使用戶受傷,透支了品牌。
鄒超強調,堅定又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出有足夠分量的產品。如果沒有了核心算法產品就等于缺少了靈魂,將智能體驗做出來是要花時間去積累和琢磨的。產品做得足夠好,自然不需要概念也能獲得用戶。
如今,以VR、機器人與智能駕駛為代表的智能硬件領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智能硬件廣闊的市場空間,為該類行業的先行企業提供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給予了該類企業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硬件智能化一定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但智能硬件不是冰冷的設備,一定是人性化、有趣的、有溫度的產品,不是讓人們去適應設備,而是讓人機良性互動,為生活提供便利,使生活質量變得更高,讓消費者獲得更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