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智能穿戴設備頻繁出入人們的眼球,品類眾多,款式各異,新產品的推出總能讓觀眾們大開眼界。如果你以為這意味著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繁榮的未來發展的光明,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產品新奇,惹人關注,但也僅限于此,進一步的購買消費行為并不多,整個行業陷入低迷期。
銷量不佳,處境尷尬
“體育熱”氛圍越來越濃,于是催生了可穿戴設備的潛在市場,各路科技大咖紛紛布局,不甘示弱。但從近期市場情況來看,國內可穿戴設備行業發展并不那么樂觀。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可穿戴設備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便攜式設備。它不僅是一種硬件設備,并且通過軟件支持以及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
到目前為止,可穿戴智能運動設備主要分為運動健身類和健康醫療類。其中運動健身類設備包括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智能服裝等,具有運動數據記錄和身體監測等功能;而醫療科穿戴設備是通過醫生獲得的體征數據進行監控管理,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種類較少且功能方面尚未完善。
由于擁有便捷簡易的使用方法以及時尚的外觀設計,運動健康類可穿戴設備倍受青睞。而智能手環以其較低的價格和簡單實用的功能搶占先機,成為眾多運動愛好者選擇可穿戴設備的入門產品。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可穿戴設備行業市場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智能手表今年第三季度表現不佳,出貨量同比大幅下滑。具體來看,全球智能手表三季度出貨量僅為270萬部,與去年同期相比暴跌51.6%。可以說,智能手表出貨量大幅下滑,折射出整個可穿戴設備行業的尷尬處境。
企業進行戰略轉移
“可穿戴設備”自2013年開始進入人們視線,到2014年呈現爆發趨勢,這一勢頭直至2015年下半年才開始有所降低,回歸較為穩定的狀態。
在前不久的CES2017上,可穿戴設備并沒有太多高光時刻,只有零星兩三款新手表亮相。更多廠家的興趣似乎已經轉移到了智能家居和Alexa身上。
IDC在去年十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可穿戴設備總出貨量相比2015年“顯著”下降了51.6%。市場調研機構eMarketer12月份的一項研究大大減少了對可穿戴設備行業的期望,稱“智能手表未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過去的這一年,可穿戴設備行業的戰略布局也多有變動。Fitbit股票跌到嚇人,英特爾也收斂了自己原本要施展的野心。到了年底,微軟終止了旗下手環產品的研發。傳說中的第三代產品最終沒能問世,第二代也停止了銷售。Jawbone處境更慘,從“曾經的獨角獸”淪落到股價不足一美分。
去年末,Fitbit停止了對Jawbone的專利侵權指控,認為后者終將破產。即便Fitbit在夸大其詞,Jawbone的情況實在也好不到哪里去,陸續被報道CFO離職和資金緊缺。在今年找到新投資之后,Jawbone宣布將停止開發面向消費者的產品,改為開發面向專業機構的健康傳感器。
眾籌明星Pebble的光環也沒能幫助它堅持完一年。去年末公司以三款新品撐起了自己的謝幕演出,實際上三款產品中只有一款實現交付。2016年12月,Fitbit宣布低價收購Pebble,收購價不足4000萬美元。
實用性有待考究
同質化現象是導致智能穿戴設備市場一路走低的重要因素,但“中看不中用”或許才是造成尷尬處境的“罪魁禍首”。
智能手機普及到現在這種人手一臺的程度,可謂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社會及經濟學現象了,但很多廠商顯然是不滿足現狀,還想繼續做出人類的第三第四器官,例如智能眼鏡、手環、鞋子之類的。
可是,根據2016年各種科技公司的產品來看,智能穿戴設備壓根就是虛火!除了搶先發布廉價且較為實用的小米手環,以及昂貴但功能完備外型牛逼的AppleWatch之外,其余產品都在苦苦支撐。
外形美觀又足夠實用的產品,少之又少!款式好看的續航能力差,續航厲害的外形卻不討喜,甚至很多產品都只是為了智能而智能,還不如傳統的可穿戴設備來得實在。下面這幾款智能穿戴設備的實用性確定有待考究。
智能“魔戒”——Ring
這只智能戒指在2014年4月就參與了多個網站的眾籌,當時官方聲稱它可以通過手勢操作,控制大部分家電、手機,甚至可以發送文本,歐耶這聽起來真炫。可當第一批用戶拿到手把玩的時候卻一片罵聲,操作難度賊高,精度賊低,只能當個肥大粗的裝飾物,Ring也被譽為“史上最無用的硬件產品”。
Fitbit Force
Fitbit是非常知名的穿戴設備廠商,它們家的產品向來都注重設計感和人性化的功能,口碑自然也很不錯。然而FitbitForce這款手環還是在佩戴舒適度上栽了跟斗。它采用了易過敏的橡膠材質,導致多達上萬個用戶的手腕發生了皮疹、瘙癢等過敏現象,最后回收了上百萬個手環,這是Fitbit至今為止最大的陰影。
MSN Direct Smart Watch
這只MSN智能手表出自微軟之手,內置MSN服務,可提供天氣預報、新聞及消息服務,而且它還是屬于2004年的產品!理論上是非常非常超前的,可最終還是撲街了,為啥?這只手表采用的是落后的FM無線電波實現數據傳輸,跟互聯網沒半毛線關系。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可穿戴設備想同時是數碼工具和健身產品有點不太現實。或許我們該回到最初的問題:智能穿戴設備究竟是什么?也許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找準定位,對癥下藥。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搜狐、網易智能、中國智能制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