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最近河北滄州的新能源汽車車主遇上了煩心事,自己未能領到新能源車的補貼款。當地財政部門有關負責人稱,補貼款的專項資金出現了6個億的缺口。而滄州市財政局則是一臉無奈,雖然拿到了省財政廳下發的5億多元大氣污染防治資金,但抱著5億元巨款卻難以合理分配。因為這筆錢不光要用于補貼新能源車,資金還得用于鍋爐改造,節約煤炭和排除污染源,尚不知如何分配。作為京津冀區域的工業重鎮,滄州的治污壓力一點都不小,污染源也不只是汽車尾氣。
根據滄州市財政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底該市共推廣新能源汽車80輛,到2015年底時,全市新能源車共推廣3370輛,補貼資金有限,當年只有421輛車主拿到補貼款。
對于新能源車的購買者來說,補貼多寡事關購車意愿,尤其是很多人甚至就是沖著補貼來買車。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新能源車的補貼會越來越少,畢竟,車多了,如果還維持舊有補貼標準,不僅補貼資金不足,也會讓企業產生惰性。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6”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就表示,截至去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近5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但與此同時,過度依賴政府及政策拉動等問題也逐漸顯露。
而在去年,財政部等四部委已經聯合發文,明確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新能源車型2017年至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新能源車補貼下降的趨勢顯而易見。
一般情況下,消費者沖著補貼來買新能源車,但是市場上新能源車賣得越多,補貼也就相應越來越少,最終,一個不可避免的拐點總會到來:新能源車的補貼數額,降低到不足以促使消費者購車的額度。
換言之,新能源車企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這樣的補貼拐點到來了,消費者憑什么來購買自己的汽車呢?
長期以來,政策拉動是我國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重要發展優勢。2015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而上汽的數據顯示,2015年其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四分之三,是實行限購限行的城市。有補貼、不限購、不限行,是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三大原因。
因此,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政策拉動正在成為一把雙刃劍。在行業萌芽期,政策拉動的確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但是,如今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國,長期補貼容易讓汽車企業對政策扶持產生依賴性,產品也會緊跟補貼導向,以至于為了獲取更多補貼而盲目擴張產能,疏于提升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能力。例如,當前續航里程和充電時間短板一直沒有較好解決。而在這背后,則是從整車集成、輕量化設計、電控系統在內的一系列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
當下,一些知名海外車企,正在加速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步伐,與國內車企“重生產、輕研發”不同,海外車企憑借自身的資金和人才,正在積累相關領域的技術優勢,并不急于將現有的“半成品”鋪開生產,有的甚至已經研究如何融合無人駕駛與新能源技術。一旦這樣的技術優勢積累到一定程度,足以量產出成熟車型,加之補貼拐點臨近,看似用各種“半成品”占領了市場的國內車企,又該如何招架?
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市場無疑是巨大的,這一市場的主角卻不是短期補貼,而是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技術,只看重當下補貼而忽視了長遠規劃,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來源: 工人日報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