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汕頭潮南區陳沙公路中段一個小路口拐進去,車輛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行駛了大約15分鐘,我們來到了位于兩英鎮東部風華村的一大片山地。眼前,這片百余畝的山地正在進行清表施工,挖土機、推土機、自卸車等來回穿梭。“這里就是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一期施工現場,清表清障完成后,投資運營商立即進場建設,力爭明年底前投入試運行。”在場的潮南區城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垃圾焚燒廠選址遇阻力
擁有170多萬常住及外來人口的潮南區,每天都要產生800多噸生活垃圾,如何妥善處理生活垃圾成為該區面臨的一大現實難題。從環保和可持續的角度看,垃圾依靠填埋處理逐漸難以為繼,而焚燒作為國際上公認的一項成熟技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垃圾焚燒廠占地面積小,垃圾經焚燒后成為飛灰和殘渣,體積縮減了八九成,易于進一步處理,而且燃燒產生的熱能還可以轉化為蒸汽用來發電或供熱。但是,各地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選址問題上普遍遭遇了較大阻力,潮南區也不例外。
如何破解這一制約項目建設的難題?潮南區委、區政府把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列入全區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區委書記、區長親抓此項工作,想方設法破解難題、全力推進。全區11個鎮(街道)分別推選了一個備選點,經過專家充分論證、科學選比,確定了項目建設的最佳地點。項目所在地風華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配合區、鎮做好宣傳引導工作,消除村民的誤解和疑慮。
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得民心
創新生態補償機制,是潮南區確保這一重點項目順利落地建設的關鍵。在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過程中,該區以高于正常水平的補償標準進行征地,每年出資為村民繳納醫保和社保,按人口參與項目運營后的分紅,投入資金幫助當地修建道路、修筑橋梁、建設校舍,給予農民公寓、工業用地指標等政策優惠。同時,還落實風華村每戶自愿報名推選一名代表,先后組織了70多名群眾代表到成都等地實地參觀考察垃圾焚燒發電廠,深入了解垃圾焚燒發電的原理以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通過這些舉措,讓當地干部群眾真心實意支持項目落地建設。去年8月,項目所在地風華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與會的61位村民代表一致同意項目征地和建設。
工程進展順利已投1700萬
去年8月20日,潮南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進行開評標,中國環境保護公司成為項目中標單位。項目首期用地面積140畝,去年10月底開工至今已投入資金1700多萬元,完成遷墳240多穴,進場路3.5公里全線貫通,清表清障約48畝,工程進展順利,社會和諧安定,各方面工作有序推進。
據區城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采用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由中節能(汕頭潮南)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資、承建、運營,引進國際先進焚燒技術,設計規模為焚燒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日,足以消納全區所有生活垃圾,同時具備了摻燒處理80噸/日(含水80%)污泥的能力,配備兩條500t/d垃圾焚燒線和兩臺汽輪發電機組,配套填埋場一座。項目估算總投資7億多元,特許經營期為30年(含建設期)。其煙氣排放符合標準,建成啟用后將有效改善全區的人居環境。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