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副春聯墨香未退,喜慶的“福”字格外惹眼,走進門,一碗碗豐盛的菜肴已擺上桌。“這一切,就像一場夢!”東海縣青湖鎮青南村二組村民羅士軍對眼下幸福生活的到來,充滿驚喜,“以往過年哪吃得這么好?”
44歲的羅士軍前些年因家庭變故,人生陷入低谷,這兩年通過養豬逐漸脫貧。養豬的本錢,就有一部分來自村里光伏電站的收益。眼下,青南村光伏扶貧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春節剛過,記者便慕名前往探訪。
“他有勞動能力,逢年過節發點慰問金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得掌握一技之能。”記者在青南村黨支部書記宮強的帶領下來到羅士軍家。“昨天就聽說你們要來,一大早就等著。”不大的院子,4間平房,與周圍的樓房形成對比,但院子里回響著羅士軍爽朗的笑聲。“去年收入肯定不錯。”宮強的一席話,讓靦腆的羅士軍有點不好意思。
青南村地處江蘇省六大扶貧片區之一的石梁河庫區,省經信委是幫扶牽頭單位之一,去年初安排450萬元專項資金建成全省首個光伏扶貧項目,由江蘇省光伏龍頭企業常州天合光能提供電池組件,省電力公司投資150萬元建設配套并網工程,東海縣供電公司安裝調試。一年來,電站發電44萬度,獲得發電收益34萬元。
扶貧,關鍵要扶到“點”上、“根”上。擁有600多戶居民的青南村沒有太多產業項目,集體經濟并不富裕,27戶低收入家庭脫貧成了一大難題。“若沒有光伏發電收益,有些扶貧項目真的是想都不敢想。”宮強告訴記者,收益分三塊使用,一是返還給提供屋頂的129戶居民,二是幫扶27戶低收入家庭,三是用于電站維修、社區公共設施維護及街巷保潔等公益服務。按照這樣的分配方案,提供屋頂的居民每戶每年增加近900元收入,低收入家庭每戶獲得1000元資助,剩下的資金將為村里新修兩條水泥路。
若不是實地探訪,很難想象1000元對低收入家庭意味著什么。對于羅士軍來說,可以買5頭豬仔。因腰部疼痛不能干重活,前年他在農技人員指導下開始養豬,剛開始只買了兩頭母豬,產下15頭豬仔,養到100公斤左右出售,一年下來掙了7500元。村領導看到了信心,去年從光伏收益中拿出1000元,并協調東海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安排扶貧貸款1萬元,支持他擴大規模,一茬就養了21頭。“每茬豬5個月出欄,一年兩茬半,一年就能掙兩三萬元。”羅士軍高興地說,“生活有了奔頭,一年會比一年好”。
豬圈里,剛吃完飼料的豬仔在安心睡覺。“這一茬養了2個月,平均八九十斤,‘五一’前就可以出欄了。”在羅士軍眼里,豬仔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密。他家還有3畝地,每年一茬麥子、一茬水稻,能夠自給自足。按照江蘇省確定的目標,2015年前人均年收入低于4000元的家庭均要脫貧,按照現在的收入,羅士軍已順利脫貧。
光伏扶貧精準發力,誰有困難就幫助誰,誰的困難大就多支持誰。青南村村民王德斌身患疾病,對生活一度失去信心,各級政府的補助金、慰問金難以保證穩定的生活。考慮到他擁有修車技能,村里出資1000元買來一輛三輪車和工具,幫他辦起了自行車修理鋪,去年年收入6000余元。“真沒想到我能開修理鋪,更沒想到有穩定的收入。”王德斌激動地說,“多虧了光伏扶貧,點亮了我的心”。
省經信委的扶貧幫扶工作由中小企業綜合協調處具體牽頭,處長韓立春向記者介紹,“光伏電站壽命20年,好比建了一個‘綠色銀行’,由以往的一次幫扶轉向持續性保障,形成長期穩定的‘造血功能’,取得了增收、扶貧、光伏應用‘三贏’。”其實,光伏下鄉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還讓他們與城市居民同步享受到綠色清潔能源。相比燃煤發電,青南村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節省標準煤128噸,減排二氧化碳341噸。
青南村的成功實踐,目前已推廣到江蘇省另外五個扶貧片區,在泗洪縣瑤溝鄉、淮陰區劉老莊鄉、淮安區蘇嘴鎮、泗陽縣高渡鎮、邳州市新河鎮分別建成的光伏項目,春節前已并網發電,預計年發電總收益350萬余元。省扶貧辦的同志告訴記者,各村將優化發電收益分配方案,提高對低收入家庭的幫扶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