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的光伏專業網站上,出現了四則消息:《阿特斯太陽能發起成立50億光伏電站基金》、《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付出一定代價也要拿下云冶項目》、《分布式光伏新政透露了什么?抓緊入場為時不晚!》、《美國大企業正豪賭太陽能》。四則消息說了三句話:阿特斯、天合這樣的光伏大佬決意進入光伏終端市場。現在正是進入光伏終端市場的好機會。什么樣規模的企業適合進入光伏終端端市場。四則消息的題目無不吸引眼球,唯一吸引筆者思考的卻是“抓緊入場為時不晚!”?
若論自然時間,此時入場好像不晚。中國光伏終端市場規模化發展始于2012年,分布式光伏規模化發展始于今年初,將給分布式光伏帶來新天地的《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一文更是發布于9月初,相對于2004年開始的德國分布式光伏產業,中國還在萌芽期,此時進入分布式光伏市場入看似不晚。
若論有競爭力企業進入光伏終端市場的自然時間,此時入場好像已經很晚了,因為太多的巨額資本已經捷足先登。阿特斯、天合幾乎是有競爭力光伏企業中最后決意進入中國終端市場的,幾個月前,瞿曉華還在為是否進入光伏終端市場而“睡不著覺”,現在則出手不凡地建立了國內規模第二大的光伏終端市場投資基金;一向穩健的高紀凡難得說一回“付出一定代價也要拿下”,哪怕背負著一段時間來“云冶項目”收購成本高、“黑幕多”的非議,因為天合決心從單一“制造商”轉型做“系統集成商”。不久前漢能高層在與筆者的對話時也明確表示要戰略性進入分布式光伏市場。而此前已經進入這個市場的大鱷還有:產業資本的朱共山、苗連生,金融資本的鄭建明、董文標和史玉柱,一時間,本來已經十分擁擠的市場升級為最高級別。英利的一位老總對筆者說:年初時是找不到錢,現在是拿著大把錢卻找不到好項目。故爾,對那些缺少獨特商業模式、資本規模和融資能力一般的企業來說,再提“抓緊入場為時不晚”實在是有點太晚了。
光伏終端市場空間大并不代表對所有意向投資人都大。光伏終端市場不僅大而且增長快,按照國家能源局討論的“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水電是百分之二十五的增長空間,風電是一倍的增長空間,而光伏是四倍的增長空間,從20GW到100GW。分配給未來六年,平均每年13GW。出于科學布局、政策推動兩大原因,如果分布式能夠占據50%市場份額的話,到2020年它的市場空間應為50GW,分配給未來六年,平均每年應有7.5GW的空間。每年13GW,聽上去是個不小的數字,現實卻是,鄭建明剛喊了一聲今年目標3GW,高紀凡就已經呼吁這是“非理性化”,可見13GW的“天下”,已經不夠這些有競爭力企業劃分了。
光伏終端市場好并不意味對所有意向投資企業都好。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光伏終端市場投資幾乎是無風險的穩定收益,所以被德國人稱為“養老投資”。市場競爭中,規模效應是不變的主題,特別是在光伏這種能源產業,規模小企業先天不足。在規模小的企業還在為5000萬元電站融資著急的時候,海潤不久前卻能從資本市場一次就募集38個億用于終端市場,沃爾瑪、蘋果這樣的“美國國內一些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公司正耗資數十億元美元配備太陽能資產”。當過多競爭者進入一個擁擠的市場,其結果自然是惡性競爭,受害最深的一定是規模不大的后來者。由于持續關注2011年中期開始的光伏產業整合,筆者難免形成了這樣一個“打分標準”:以2009年為時空點,之前進入光伏產業的,生存時間長的幾率相對大,之后進入的則反之。
如果分布式光伏市場還有機會,只留給有那些規模不一定最大但商業模式一定最獨特的企業。在美國,Solarcity不是成立時間最長的光伏企業,目前卻是分布式光伏建設規模最大的企業,原因在于獨特的商業模式。分布式光伏因為它“分布”,所以理論上它不應是巨額資本最有效的舞臺。具體地說,在這個市場中還有兩個空間具有較大機會:農村的個人屋頂和農業大棚。筆者以為,它的份額應當占到50GW的分布式光伏市場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