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是我國扶貧開發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而說起“光伏扶貧”還要從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開始,2013年,合肥創造性地提出將扶貧開發與光伏應用有效結合,實施了光伏扶貧下鄉工程,光伏扶貧工程充分利用農村貧困戶的屋頂資源,建設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實現了扶貧開發方式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探索出一條既能夠解決農村貧困家庭脫貧解困,又能帶動光伏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光伏下鄉扶貧具體的說就是在我國的部分貧困地區用財政資金支持貧困地區居民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分布式光伏項目建成后,當地居民既可以用電不花錢,還多一份穩定收益,不僅改變了我國扶貧的開發模式,同時對分布式光伏的開發也是一種示范作用。
從我國光伏發展來看,西部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適宜發展集中式大型光伏電站,但當地電費低,用電需求小,大規模開發就地消納困難,電力需長距離外送,變損、線損高。此外,光伏電站建設耗資大,回報周期長。現在建設光伏電站的銀行貸款利率和貸款門檻都較高。而中、東部地區如果采用分布式光伏發電,雖然光照條件稍差,但電力易于就地消納,網購電價高,補貼需求少,與西部集中式光伏電站相比,用同樣的補貼資金能夠多支持30%~50%的光伏發電。
以全國建筑物光伏發電裝機規模3億千瓦計,據統計,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可安裝規模超過8000萬千瓦。按照每年新增光伏應用規模1萬千瓦測算,40%以上的光伏產品可在國內市場消化。更為重要的是,太陽能也是國家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內容,結合建筑節能加強光伏發電應用,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支持光伏發電應用,能夠進一步促進行業發展。
從扶貧角度來看,家庭分布式光伏系統初期所需的投資金額以及承擔的風險被大大分散。據了解,以5千瓦屋頂光伏項目為例,投資約4.8萬元。按照2013年合肥市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光伏推廣應用的補充通知》要求,政府補貼2萬,居民個人僅需承擔2.8萬元。在25年的使用壽命中,6~7年就能收回投資,投資收益率高達14.9%。
就環保的角度而言,光伏電站的建設將會改變貧困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同時也將減輕環境負擔,這勢必將成為中國貧困地區能源利用方式改變的突破口。相關數據顯示,一個3kW的分布式光伏電站,與相同裝機規模的火電站相比,25年時間內可節約標準煤約23.6噸,相應減少二氧化碳42.3噸、二氧化硫2.11噸,氮氧化物1.06噸。因此,光伏扶貧可以實現扶貧工作、環境保護及光伏產業發展的共贏,可謂是一舉多得。
整體而言,光伏扶貧既是探索也是創新,是中國轉變能源結構與扶貧工作相結合的新起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布式光伏必將改變農村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改善貧困地區的面貌,有效促進我國貧困地區甚至全社會的能源消費模式與結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