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受市場需求拉動和政策利好影響,光伏行業呈現出難得的回暖跡象,部分企業出貨量大增,多晶硅價格上漲,主流企業也大部分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光伏似乎已經從“寒冬”中開始回暖。
國金證券新能源與電力設備行業首席分析師張帥認為:目前光伏行業景氣度正持續回升。今年第四季度的需求旺季將繼續推升行業景氣度回升,2015年高景氣可維持。預計2015年市場需求增速將達15%-20%,供應端變化主要來自技術升級和海外布局。
產品價格的上漲與企業業績的提升也印證著市場的復蘇,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多晶硅平均價格為16.1萬元每噸,同比上漲23%。Wind數據顯示,A股光伏板塊30家公司發布的2014年中報或業績預告中,大部分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水平同比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27家公司平均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767萬元,與去年虧損1571萬元的業績相比,同比增長了658%。
全國光伏投資情況相比去年亦有了明顯的改善。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基數較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今年國家在政策扶持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國家能源局年初定下全年13GW的裝機目標。截至目前全國新建光伏電站項目已達114個,且大部分為大型項目,總投資金額超過760億元。
除國內市場煥發生機以外,光伏產品國際貿易方面也極具發展優越性。日本、印度、泰國等國家的光伏產業潛力無窮,中國作為光伏產品生產大國,有望依托亞太經濟合作的大環境,為國內光伏組件出口業務增添活力;美國歐洲雖在今年上半年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但通過轉口貿易,這兩大地區仍是我國光伏產品主要出口國。
不過仍有業內人士提出擔憂:我國光伏產品總體仍然是加工貿易,出口價格較低,國外貿易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是救命稻草也是定時炸彈,未來多國的反傾銷圍剿無法預料;部分產能落后的企業在當地政府庇佑下繼續茍活,小作坊的盲目生產方式極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卷土重來;企業間的合作兼并工程進展緩慢,技術含量不高的同質化產品一旦持續肆虐,價格戰這一頑疾的再次出現恐怕無法避免;部分中小企業虧損仍然存在,在融資難的情況下,后續發展不容樂觀。
光伏企業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反轉,主要還是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以及整個行業景氣回升、市場需求的提升。但產能過剩、產品設備質量落后、產品低端技術落后等等,這些困擾光伏多年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