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光伏行業觸底回升之音不絕于耳。國內持續出臺利好光伏能源應用的多項政策,中歐光伏貿易糾紛以和解告終等消息,似乎讓不少人看到了光伏行業期待已久的春天。
歐美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已經整整兩年,而今時中國光伏產業環境正在得到改善。去年11月和今年6月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后出臺“國六條”和“國八條”,明確了“光伏產業作為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地位,還出臺六項解決措施直指困擾光伏行業的發電量收購、補貼發放不到位、融資困難等問題。
經營現好轉跡象
國內光伏發展“十二五規劃”從5GW提升到35GW。2011年和2012年國內累計光伏電站安裝總量僅為3GW和5GW,而今年的安裝量則迅速提升為8GW,明后年都將達10GW。利好政策頻現,催暖了下半年的光伏市場。
愛康科技的一位銷售經理用“反彈”二字概括了近期行業走勢,他分析稱,“8月份以來,市場出現反彈,三四季度屬于傳統的旺季,而國內政策的利好使得這個旺季持續時間相比以往長了一些。”在他看來,由于業內每年都存在補貼下調的預期,國內大型電站在年前迎來一波搶裝行情,具有較強資金實力的央國企正在加緊電站布局。
中利科技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光伏行業的大環境利好政策較多,給市場帶來很大信心,打消了業內企業的疑慮。但由于市場化整合還未結束,因此還不能確定行業已經見底。”
中利科技是較早踏入新興市場的以電站建設為主的光伏企業,該管理人員說,電站建設成本較去年下降約1元/瓦,隨著電站建設的進入者越來越多,銷售價格也有一定下降,但總體利潤率保持在10%左右。
海潤光伏董秘陳浩則表示,“國內需求的增加和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應用為國內光伏企業帶來了回暖動力。與此同時,盡管中歐光伏貿易糾紛達成和解,歐洲市場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增量。”
根據海潤光伏2013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6.69億元,同比增長0.3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1億元,虧損幅度同比加大。但第三季度,海潤光伏實現營業收入16.09億元,同比增長44.43%;實現凈利潤3404萬元,同比扭虧。
另一家光伏行業設備制造公司的董秘也表示,下半年以來,公司客戶的經營確實有好轉跡象,公司訂單水平相比以往的“慘淡”也略有起色,但并非十分樂觀。
業內人士稱,部分組件生產商近期開始扭虧為盈,毛利率達到7%~8%,一方面由于下游需求增長,另一方面是由于壓縮上游硅料的盈利空間,多晶硅等原料制造商仍然虧損。
政策細則落地是關鍵
江蘇省可再生能源協會光伏專委會副主任朱俊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行業確實出現見底回升的跡象,但事實并非想象中那么樂觀,應保持謹慎。”
朱俊鵬認為,一方面,能不能確認行業反轉,后期配套政策細則是關鍵;另一方面,盡管目前大部分落后產能都已停滯或淘汰,但在賣方市場形成后,應謹防再度形成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的局面。
今年以來,光伏產業管理日益規范,多部委連續出臺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光伏電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金融服務的意見》、《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等文件。
而光伏發電補貼政策則使得光伏發電企業內部收益率由之前的8%上升到10%左右,9月30日出臺的減免光伏電站運營端50%稅收的政策,更是使得內部收益率進一步上升到12%以上。
三類資源區的電價分別定為0.9元/千瓦時、0.95元/千瓦時和1元/千瓦時;分布式補貼價格則為0.42元/千瓦時,這一價格水平大大高于此前市場預期,較征求意見稿中的0.35元/千瓦時的補貼標準提高了20%。
對此,分析師倪濟聞表示,補貼政策的具體落實,比如補貼資金、貸款資金能否及時到位,各省路條能否及時批復是影響電站收益的關鍵因素。光伏電站實質上為固定收益類項目,在基本確定的電價水平、補貼水平及融資成本下,電站建設者能夠較為準確地計算收益。此時較高的補貼水平是為了打開國內市場,一旦出現過熱行情,補貼隨即可能下調,這與歐美相似。隨著國內市場在政策及技術上的逐步完善,光伏行業將實現整體回暖。倪濟聞預計,2014年國內光伏需求量將在2013年基礎上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