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扶持新興產業,但在整體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被寄予厚望的新興產業也面臨著成長困境,未能延續2011年的增長態勢。
截至10月29日,超過400家具有新興產業背景的上市公司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業績,綜合來看,新興產業公司整體凈利潤同比下滑13.1%,遠超過全部已發布三季報的1877家上市公司1.9%的業績降幅。
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國發展新興產業的政策一直側重在制造環節,卻忽視研發創新和終端需求的培育,導致國內缺乏相應的研發和市場土壤,技術和市場都嚴重依賴國外,給產業發展埋下隱患。
新興產業“啟而不發”
根據今年7月9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新興產業鎖定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近兩年,鼓勵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接連出臺,經濟的轉型和增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寄予了較大期望。
根據總體規劃,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左右;到2020年,比重達到15%左右,并使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除了整體規劃外,各產業和各地方政府的規劃也在這兩年內陸續出臺,涉及財稅補貼、民營資本、行業準入、國際化、創新能力提升等多個方面。而每次政策的出臺都能成為資金炒作的“由頭”。物聯網、云計算、生物醫藥、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概念接連受到市場的熱捧。
東興證券的研究員認為,對二級市場而言,目前新興產業還處于“講故事”階段,概念成分多于實質內容。具體而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銷售毛利率高于市場平均水平,但是凈資產收益率低于市場平均水平。同時,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并不顯著,雖然收入增長率高于市場平均水平,但凈利潤的增長率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事實上,雖然得到政策力挺以及大量財政資金的扶持,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卻并沒有如預期般快速成長。相反,近兩年來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惡化,讓新興產業陷入了成長困局。
據Wind統計,截至10月29日,平安戰略新興產業項目下的408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三季度業績,共實現營業收入9799.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8976.4億元增長9.2%。但同時,多家公司在三季報中提到生產所需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漲帶來公司生產成本提高,而國際市場萎縮又造成出口規模和利潤水平有所下降,匯率波動導致出口銷售結算遭受匯率損失,一些熱衷投資的公司則面臨巨大的投資損失。成本上升帶來上市公司毛利率下滑,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收入的增長沒能帶來凈利潤的增長。統計顯示,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540.54億元,比去年同期的622.08億元下降13.1%。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行業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五大行業整體業績下滑,分別下降5.6%、16.7%、34.9%、30.1%、15.1%;高端裝備制造略有增長,增幅為1.5%;僅生物產業同比增長11.3%。
新興產業“制造化”
在國家的規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被置于“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高度,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突破口。如今,新興產業不僅沒有取得超預期的增長,反而出現業績下滑。一位券商研究員表示,我國扶持新興產業的政策多集中在制造環節,這將新興產業公司引向微笑曲線的中段,卻忽視利潤率最高的研發和市場,結果造成企業盈利能力脆弱不堪,難以承受經濟波動帶來的成本上升。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目前各地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非常熱心,但是存在盲目性和重復投資等問題。“我國的新興產業面臨‘制造化’的苗頭,很多地方政府發展新興產業的出發點是吸納就業和創造GDP,因而出臺的扶持政策大多都集中在對制造環節的補貼。”一位研究產業政策的專家表示。
有券商研究員指出,一些地方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于拉動投資和短期內增加GDP,由于不具備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只能充當產業鏈中的低端加工或組裝角色,在市場競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企業議價能力不強導致盈利能力減弱。
國務院信息中心主任高世楫撰文表達了對新興產業發展重蹈其他產業“暴生暴濫”覆轍的擔憂。他表示,我國很多產業發展常常經歷的一個怪圈是,當該產業出現重大發展機會的時候,各種資本會大舉進入該產業。在沒有自主技術支撐的情況下,企業就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和生產線在國內迅速形成巨大的生產能力,往往在一半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達到國外經過多年才能實現的產能。這種快上大上的結果很容易迅速導致國內甚至全球的產能過剩。
我國新能源產業近幾年的發展正演繹了這種“野蠻生長”的路徑。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在經歷短暫繁榮后,迅速陷入全行業虧損、龍頭企業瀕臨破產的窘境。雖然該行業的衰落與國際金融危機、歐美市場萎縮有關,但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在扶持新興產業過程中過于偏重制造環節,導致短時間內大量項目上馬、產能嚴重過剩,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統計數據顯示,在已經發布三季度業績報告的新能源上市公司中,業績下滑的公司數量占據大半江山,其中光伏產業鏈上的公司業績下滑最嚴重,成為虧損大戶。曾被市場看好的光伏加工設備制造商天龍光電今年前三季度虧損8531萬元,比去年同期的8488萬元下降200.5%。公司表示,光伏行業受海外政策及行業短期過剩影響,公司新增訂單銳減,導致公司主營業務銷售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減少,出現虧損狀況。
業內專家認為,在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下,一些新興產業公司選擇采取以規模化獲取低成本和超低價格的競爭戰略,不惜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延長產業鏈,這在產能過剩初期看似能夠通過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但隨著整個產業鏈的產能不斷膨脹,競爭將越發激烈,而低水平的競爭最終只能導致企業利潤率進一步降低,結果是嚴重削弱了企業和行業的研發投資,使整個行業長期停留在低水平。最終,整個產業鏈上掙到錢的是國外掌握核心技術和核心設備的公司。
東興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政府對于新興產業的扶持只能起到先期的引導作用,而無法起到決定作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在于技術突破,尤其是核心技術的突破,以及市場容量的擴張。對于未來的發展前景,專家強調,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是新興產業發展提速和提質并舉的關鍵。
海外依賴癥須根治
“兩頭在外”一直是業內人士描述新興產業常用的詞匯。正是由于我國新興產業發展過于側重制造環節,卻忽略了技術研發和市場需求培育,最終導致新興產業患上嚴重的“海外依賴癥”。而在全球經濟,尤其是我國新興產業的目標市場——歐美國家經濟出現問題時,產業的發展就陷入了困境。前三季度海外依賴程度較高的新能源、新材料行業業績下降幅度達到三成以上。
今年10月10日,美國對我國光伏“雙反”終裁,對來自中國內地的光伏電池產品實行“雙反”稅率。國內市場在并網等問題困擾下遲遲未能啟動,我國光伏產業嚴重依賴于海外市場,而歐美經濟下滑導致的需求下降以及近期的“雙反”,都對該產業形成嚴重打擊。
南玻A預計前三季度凈利潤下降59.46%-68.47%。公司表示,受歐債危機、歐洲光伏補貼削減等因素影響,太陽能光伏行業仍舊低迷,多晶硅、電池組件產品及太陽能玻璃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公司太陽能產業盈利同比大幅度下降。
業內人士表示,預計此后歐盟追隨美國敲定“雙反”的概率增大,未來新興市場的貿易爭端發生的概率也將升高,目前市場產能過剩、弱勢行情的局面依然難現反轉跡象。
此外,由于國際市場受歐債危機及歐美等地失業率增加等多重因素影響,三愛富氟化學品出口受阻,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大幅下滑。公司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9208萬元,比去年同期的6.59億元下降86.03%。公司表示,預計第四季度行業走勢將有所改善,但全年累計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仍將有大幅下降趨勢。
中興通訊今年前三季度巨虧17億元,同比下降259.14%;基本每股收益為-0.50元人民幣。公司表示,由于部分國際項目工程進度延遲以及國內運營商集采模式對公司收入確認產生影響,第三季度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同時,歐洲、亞洲及國內較多的低毛利率合同集中確認,第三季度公司總體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降約13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國內市場空間相對較大的生物產業則實現了利潤增長。紅日藥業表示,由于母公司主導產品市場需求旺盛,致使產品收入及利潤呈現大幅增長,同時,子公司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收入和利潤繼續大幅增長及其納入合并范圍的比例增加,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76億元,同比增長118.2%。
據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透露,近5年來我國生物產業發展快速,在生物醫藥、生物農藥等方面規模迅速擴大、結構不斷優化,行業不斷出現兼并重組,集中度顯著提升。官方數據稱,“十一五”期間,生物產業產值從6000億元升至16000億元,年均增速21.6%。預計到2015年,全國生物產業產值將超過4萬億元,2020年達到10萬億元以上。
啟動國內需求在新興產業政策決策層已經基本形成共識。近期,多部委聯合出臺超過700億元資金扶持政策幫助光伏產業走出困境,其中包括并網發電和“金太陽”工程的擴容,讓面臨出口困境的光伏企業看到轉向國內市場的曙光。國家電網也公布了《做好分布光伏發電并網服務的工作意見》,針對單個并網點裝機容量在6兆瓦以下且接入電壓在10千伏以下的光伏項目,將減免包括調試、檢測等在內的服務費用。業內預計分布式光伏項目有望獲得1度電0.4元至0.6元的補貼,這將極大刺激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總體來看,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嚴重受到技術和市場的制約,未來的發展不能脫離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但同時政策的側重點也應當有所調整。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應加大研發投入,鼓勵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加大對需求側的扶持,打通生產與消費的渠道,有效啟動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