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COSMOPlat在漢諾威展講述“智造為誰”
建筑陶瓷產業是典型的傳統產業,長久以來,飽受能耗高、污染重等困擾,被視為“夕陽產業”。不過,在山東淄博建陶產區以統一陶瓷為代表的建陶企業卻看到了行業發展的曙光,而這一切要歸功于工業互聯網。
“連接用戶、增值分享的機制讓我們選擇通過應用海爾COSMOPlat這一工業互聯網平臺,上平臺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們就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通過平臺賦能后,我們的產品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拿到了1000萬元的采購訂單,而且比我們自己賣得貴,當月利潤就增長了50%,同時,采購成本下降了15%。下一步,我們準備借助COSMOPlat平臺,打造建陶行業的燈塔工廠。”統一陶瓷董事長袁國梁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有感而發。
山東淄博作為全國建陶產業集中地之一,曾深陷同質化競爭泥潭,并面對散落在城市內外的建陶企業環保治理困境。淄博市政府已與海爾COSMOPlat簽訂共創共建合作協議,通過打造標桿企業并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將建陶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逐漸吸引到產業園內,在整合行業資源形成集聚效應的同時,破解行業污染治理難等問題,共同打造建陶產業轉型升級生態。
淄博建陶產業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只是一個縮影,隨著中國經濟邁向新常態,傳統產業通過應用工業互聯網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繪制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樣本……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走進基于工業互聯網搭建的智能工廠,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盡管設備型號不同、功能各異,但卻互連互通,AGV搬運機器人先將生產物料有序地按時送到入口。然后鱗次櫛比的機械手臂按照指定的指令不厭其煩地操作著,為數不多的工人與機器人有序地協同工作完成復雜工序……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員在中控室大屏幕上就能運籌帷幄,實時看到工廠運行各個環節的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優化接下來的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成本。
“工業互聯網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的融合集成應用,構建起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實現了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互補和高效配置。”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
隨著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東西南北中”的布局架構已初步形成,產業加快從概念普及階段邁向實踐深耕階段,形成了戰略引領、規劃指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推進良性互動的可喜局面。
工業互聯網平臺向上承載應用生態,向下接入海量設備,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載體。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在企業界和各地政府共同努力下,全國已形成了“建平臺、用平臺”的良好氛圍,工業互聯網平臺蓬勃發展,突破了一批平臺關鍵核心技術,涌現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平臺解決方案和應用案例,對工業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已培育形成50余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部分平臺工業設備連接數量超過10萬套,涌現一批創新工業APP并實現商業化應用。
在這50余家平臺中,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海爾COSMOPlat已打造了全球領先的11大互聯工廠,通過生態圈模式與七大模塊互聯互通,已成為服裝、農業、房車等15大行業生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同時海爾COSMOPlat覆蓋了海爾華東、華北等六大區域12個示范基地,在20個國家復制推廣,為全球用戶提供衣、食、住、行、康、養、醫、教等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體驗。
海爾COSMOPlat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COSMOPlat是全球首家將用戶引入全流程最佳體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其核心是大規模定制模式,通過持續與用戶交互,將硬件體驗變為場景體驗,將用戶由被動的購買者變為參與者、創造者,將企業由原來的以產品為中心變成以用戶為中心。”
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工業互聯網研究室主任袁曉慶分析認為,海爾COSMOPlat通過社群交互,使用戶全流程、全周期參與到產品創意、研發及制造中,實現了供給端與消費端的并聯,解決了大規模制造與個性化需求的矛盾,實現了大規模定制。
技術創新與標準引領雙驅動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面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技術創新升級迭代成為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鄔賀銓認為,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應聚焦前沿熱點,加快技術和模式創新。針對工業大數據、工業智能等產業變革意義重大、長期市場可觀的若干新興領域,抓緊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攻關,同時我國要完善相應的成果轉化機制,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ICT、互聯網等領域的應用成果向制造業輸出,構建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以人工智能(AI)為例,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制造模式在不斷創新,尤其是人工智能賦能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周濟表示,先進制造技術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主要特征表現在制造系統具備了學習能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
為滿足未來新一代智能制造的需要,海爾率先將AI引入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為AI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實踐引領者。截至目前,海爾已研發出國內首款模塊化視覺算法平臺,算法和模塊化功能都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首次打破國外機器視覺軟件的長期壟斷狀態。
除技術創新外,標準制定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也至關重要。《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中強調,“標準體系不完善”是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的重要差距之一。2018年工信部發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明確指出,要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標準體系,推動形成平臺標準制定與推廣機制,推動平臺標準國際對接。
“一流公司做標準”。事實上,參與國內國際標準的制定在標準制定上發揮主導作用一直是海爾COSMOPlat致力的戰略。自2015年第一座互聯工廠建成投產以來,至今已在全球落地11座互聯工廠,海爾COSMOPlat不斷總結工廠升級經驗,在此基礎上積極牽頭行業標準的制定。
目前,海爾COSMOPlat主導制定的標準體系,覆蓋大規模定制、智能制造、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6大領域。國內主導參與制定了21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還憑借差異化競爭力和有效的實踐結果,從歐美等企業的解決方案中脫穎而出,先后被IEEE、ISO等國際權威標準機構指定牽頭主導制定大規模定制等3項國際標準,成為全球公認的大規模定制領域標準的制定者和主導者。
“標準制定對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國內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能促進國內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占據優勢,助力企業在未來競爭中搶占主動權。”袁曉慶表示。
在標準領域所取得的成績,證明了海爾COSMOPlat的工業升級探索具備全球復制推廣的可行性和價值。面對未來,海爾希望通過平臺和互聯工廠為制造業樹立新標桿,在建設制造業整體生態系統中發揮帶頭作用。
“我們的未來目標是以大規模定制為主線,建立標準資源生態,實現從國內到國外、從模式到技術的全面布局占位,制定大規模定制生態系列標準體系,助力COSMOPlat構建世界級工業互聯網生態品牌平臺。”海爾COSMOPlat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