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里面學什么?
文:劉寶紅2024年第一期
導語:人們經常抱怨沒數據,其實一個公司數據再少,也會有發貨數據,因為他們要靠這個來向客戶收錢。光從這些發貨數據 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很多有用的信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客戶期望,判斷供應鏈的績效,識別能力短板。
人們經常抱怨沒數據,其實一個公司數據再少,也會有發貨數據,因為他們要靠這個來向客戶收錢。光從這些發貨數據
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很多有用的信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客戶期望,判斷供應鏈的績效,識別能力短板。比如你新到一個企
業,人家給你一個幾十兆、幾百兆大的Excel文件,是這幾年的發貨記錄,你該怎么分析呢?
先看發貨數據的時間單元,是按 月還是按周劃分,也就是說,每周還是 每月的發貨量?在供應鏈運營上,周是 個比月更理想的時間單元,是企業運 營管理細度的體現。管理能力越強, 管理力度越深,企業的時間單元也越 小,越可能用周而不是月。試想想,如 果拿一個季度的需求歷史為基準,預測 未來的需求。 一個季度有3個月,三個 數據點,能做什么樣的分析?但如果分 成13周,我們就有13個數據點,數據 樣本更大,在數理統計上更有意義。另 外,按月劃分, 一個季度只有三個控制 點;按周劃分, 一個季度就有13個控 制點,有13次發現問題、改進問題的 機會。
講到這兒,可能有人說,我們按 天劃分,數據點不是更多、更好嗎?不 過對一般的企業來說,這樣做太細分 了,需求的“噪音”會不必要地放大,可能誤導你多放安全庫存來應對。而且 數據可能更加不符合正態分布, 一個我 們最常用的數理統計模型。相反,按月 劃分,則可能掩蓋很多本來不應該掩蓋 “噪音”,造成錯誤的決策。舉個極端 的例子:每月需求是100個,這100個 集中在某一個星期,與平均分散到四個 星期,對供應鏈的挑戰可大不一樣。如 果按月匯總,我們看不出需求的波動; 如果按周分解,需求的波動則清晰地反 映在數據中和統計結果中。
再看客戶的期望,以及企業的實際 交付能力。你問企業的管理者,客戶對 我們的期望是什么?大家往往是大眼瞪 小眼, 一筆糊涂賬。那好,發貨歷史可 以給你相當可靠的判斷:客戶訂單是什 么時候錄入的(訂單錄入日期),客戶 希望什么時候發貨(客戶需求日期), 我們是什么時候實際發貨的(發貨日 期),這些數據一般的企業都有。需求日期與錄入日期之間的差值,這就是客 戶的期望;而錄入日期與發貨日期之間 的差值,這就是企業的實際交付表現。 你馬上就看得出兩者的差距。
有些差距可能不需要關閉,因為有 些客戶習慣性地“高要價”——今天下單 明天要貨,期待你3天后送來,供他們 7天后用——這點你需要銷售、客服的判 斷,數據沒法100%告訴你。有的差距 你可要關閉,不能因為你一直不及格, 就以為客戶可以接受不及格——你可能 因此在損失營收。怎么才能知道?你不 用問銷售——發貨歷史就能告訴你。
比如對于客戶A,從去年到今年, 平均交貨周期在縮短;但你知道,作為 一個公司,你的整體交付能力沒改變 ——這從針對所有客戶的交付周期上可 以看得出。那一個原因呢,就是對于你 的交付周期長的產品,客戶A給你們的 訂單更少了:他們根據你們的交貨能 力,給你們更多的是你交付周期短的產 品。這在統計學上叫“選擇偏差”——你 看到了你看到的,你沒看到你沒看到 的。打個簡單的比方:敵人新近投入了 秘密武器,后方醫院接到的傷兵突然 少了。如果你據此認為這秘密武器沒什 么,那就打錯特錯了,因為這武器一擊 致命,受傷的就根本回不來了。 一線的 指揮官不會犯這錯誤,因為他“看到” 了那些沒能回來的士兵——清點士兵的 數量就知道了。
作為后端的供應鏈,你不是生活在 前線的炮火中,不大直接接觸到客戶, 也對銷售們的“危言聳聽”充滿戒心,但你可以分析數據來判斷發生了什么。 你可以繼續深挖,落實到具體的產品類 別、料號,從需求量的變化來判斷客戶 的行為變化。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 于交貨周期短的產品,這個客戶的需求 一直在上升;而對于同類但交期長的產 品,這個客戶的需求一直在下降,你八 成可以看得出點什么了。
從發貨數據中,還蘊藏著更多的客 戶信息。比如客戶的訂貨習慣:每周還 是每月?是不是接受部分發貨?這跟我 們的關系可不小:如果是每月訂貨,而 且不接受部分發貨,那你就得備更多的 庫存來應對;否則,你可適當降低你的 安全庫存。訂貨越頻繁,需求量就相對 越穩定,計劃也就越容易。總體來說, 訂貨的頻次也反映了客戶的運營水平: 運營水平越高,訂貨的頻次一般越高, 訂貨量一般也越平穩,這些更可能是優 質客戶的體現。而習慣性地給你一個大 單子,讓你分N次送貨的客戶,就跟那 些習慣于大批量運作的企業一樣,往往 在管理上也更粗放。這類企業呢,整體 計劃性也往往有待提高。這點你也可從 數據中找出來:看看他們急單的比例就 知道了。
從發貨歷史中,你還可分析客戶 的集中度。摘取一段時間的需求歷史,比如6個月,按照料號、客戶、月份分 解,你就能判斷,對于特定的料號,是 否有客戶占了相當的比例。這些客戶就 是“大石頭”,在需求預測和需求管理 時要特別關注,比如積極對接銷售,了 解信息系統外的信息;緊盯客戶的需求 變化,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你不能寄希 望于銷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客戶, 并不熟悉別人的客戶,沒法告訴你他們 的客戶是否是“大石頭”。
當然,你還可以從發貨歷史中看 需求的變動性。比如基于13個星期的 發貨歷史,你可以計算每個料號的標準 差,跟13周平均需求值相除,就得到 相對的變動性。你馬上看得出,不同料 號的變動性大不一樣, 一刀切的管理方 式, 比如都設置x天的用量作為安全庫 存,就不合適。你還可以設定一定的規 則,比如過去4周的平均需求與過去8 周的相比,上升或下降超過一定比例, 就需要額外關注等。
從發貨記錄上,我們可探知的還 遠不止上面這些。就拿訂貨頻率來說, 當一個產品的訂貨頻率達到一定水平, 比如過去6個月里4個月有訂貨,我們 就開始定期預測這個產品;否則就只設 安全庫存。當然,行業不同,這些數值 不同。不過方法論挺一致:訂貨頻率越高,需求也相對越穩定,需求預測的準確度也越高,庫存風險也越低。對于多品種、小批量的企業來說,訂貨頻率尤其是個有用的決策參數。
再看貨是從哪里發出去的。比如某個客戶默認是由倉庫A發貨,但貨物實際是從倉庫B發送的,那往往意味著倉庫A的計劃薄弱。或許有人會說,為什么不是客戶需求問題呢,比如倉庫B的客戶調貨頻率高,每次調貨少,這樣好對付;而倉庫A的客戶三個月不訂貨,一訂要3個月的量,誰都難對付,所以就不得不向B庫借貨,由倉庫B發出?
那好,我們還是看數據。相同的料號,不同的倉庫,分析需求的變動性(需求的標準差除以需求的平均值),計算相關客戶的需求變動性,這問題不就有了答案?你也用不著去問兩個倉庫的客服人員,或者相應的銷售人員 ——數據就放在那兒,答案就在數據里,你
先該到數據里看看。
要知道, 上帝只給你一張嘴,但卻給你兩只手,就是希望你多動手。沒有人比數據知道得更多。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動嘴之前, 一定先動手分析數據。如果你從數據中看不出什么,很簡單,你的分析還沒到位,最直接的表現呢,就是你還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來分析。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