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貨是有學問的
文:劉寶紅2021年第三期
導語:計劃的先天不足,需要執行來彌補。趕工加急就是常見的彌補措施。沒人喜歡催貨,但催貨是供應鏈執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極端情況是行業性產能短缺,比如2016年后半年以來,關鍵元器件大面積短缺,上至老總,下至采購員,都在催貨,連一些百億級的大公司也不例外:我們去訪問那些公司,發現他們的供應鏈的老總經常不在。
計劃的先天不足,需要執行來彌補。趕工加急就是常見的彌補措施。沒人喜歡催貨,但催貨是供應鏈執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極端情況是行業性產能短缺,比如2016年后半年以來,關鍵元器件大面積短缺,上至老總,下至采購員,都在催貨,連一些百億級的大公司也不例外:我們去訪問那些公司,發現他們的供應鏈的老總經常不在。問干什么去了,答曰:到供應商那里催貨了——根據催貨者的頭銜,供應商決定分配產能;為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那就派老總催貨。本文摘自《供應鏈的三道防線:需求預測、庫存計劃、供應鏈執行》,劉寶紅、趙玲著。
隨便抓住一幫供應鏈職業人,問催不催貨,答案都是催;問花了多少時間在催貨,答案都是很多。那你們有沒有催貨流程?催貨這么簡單的事兒,還要有流程?——是的,自上而下、從前到后,那么多的員工花了那么多的資源來催貨,你當然得有催貨流程;否則,就容易陷入混亂,在一團亂麻中浪費了大量資源。
以飛利浦公司的一個實際催貨案例為例,公司每一條線都代表一個Email,從客服到供應鏈到生產車間,從質量到工藝到產品管理,銷售與客戶管理自然也在其中,你看有多少Email在“飛舞”。從計劃到執行,從基層到中層,從中層到高層,同樣一件催貨的事,你看有多少人在參與其中。這樣的結果是10%的時間在干活,90%的時間在寫Email、總結和匯報,資源浪費、效率之低下就可想而知了。
你當然不想跟這案例中一樣,混亂地跟沒頭蒼蠅一樣;你得正視催貨,按照不同的緊急程度,設立相應的流程,盡量避免重復勞動和減輕混亂。比如有個大型跨國制造企業,每年銷售額有幾十億美金,客戶遍及全球各地。他們按照不同的緊急程度,由不同的人按照相應的流程來催貨。
第一優先級:停機待料十萬火急
這是優先級最高的催貨。比如客戶的生產線停產待料,或者即將停產待料,客戶的損失或潛在損失重大,由計劃部門的一個小組專門負責催貨。該小組包括一個經理和幾個全職員工,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待命。一旦接到催貨要求,就馬上進行全球庫存分析,征調相應的庫存,以最快的空運方式發送給客戶;如果全球各地都沒有庫存,那就到生產線上,從正在造的產品上卸下來需要的零部件;如果生產線上沒有,那就驅動采購來向供應商催貨。供應商接到催貨指令,必須在4個小時內確認交期。這是級別最高的催貨流程,主要靠電話實時溝通,Email輔助,并且有成套的申訴機制。比如生產線多長時間內不響應,就升級到產線經理、總監、副總;采購員多長時間不回復,就升級到采購經理、總監直至副總。
第二優先級:客戶訂單不能滿足
這適用于客戶的訂單已經接到,錄入ERP系統了,現有交期沒法滿足客戶需求,不過客戶還沒有到停機待料階段。此類催料一般由客戶服務部門傳入,這個制造商的計劃部門設定另一個小組,專門負責全球物料的分配,并驅動供應鏈來盡快響應。這個小組和上面的停機待料小組一道,是計劃團隊的延伸。整個計劃職能的目標是這樣分解的:計劃員通過設置合理的需求預測、安全庫存,成功滿足95%的需求;剩下的5%呢,則由這兩個催貨小組通過執行來彌補。而這5%的需求中,大概有0.5%屬于停機待料,由全天候執勤的急單小組負責;剩下的需求呢,由另一個小組按照正常催貨流程來處理。
第三優先級:計劃參數不能滿足
這適用于供應沒法滿足需求預測、安全庫存等計劃參數,但還沒有影響到實際的客戶訂單,由計劃員來主導催貨,是計劃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供需不匹配,ERP系統會自動產生催貨指令,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傳遞給供應商;供應商沒法滿足,就作為例外上了采購員的工作清單,引起采購員的注意。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沿著采購員、采購經理、總監等路線升級。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企業的計劃員專注需求預測、安全庫存的設置,著眼幾個星期外的需求,讓采購和供應商能夠滿足總體計劃,以預先解決95%的問題。停機待料、客戶催料旨在解決今天和未來幾天的問題,需要大量精力催貨,計劃員基本不介入。這樣做的目的呢,就是為避免計劃員經常性地陷入執行模式,導致沒有充分的時間來做計劃。
上述三種情況優先級不同,催貨的緊急度不同,但在流程上有共性:
(1)定義清晰的優先級。一旦陷入短缺狀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需求最緊急。定義了清晰的優先級,有利于降低執行過程中的溝通成本和減少由此產生的混亂。
(2)單一責任人。從客服到計劃到采購,每個產品在每個環節都有唯一的責任人負責;當一線沒法解決時,就升級到管理層。
(3)清晰的申訴路線。催貨是打破正常的流程,通過獲取更高的關注來解決問題。一旦得不到需要的關注,就得通過組織措施——申訴來應對。
催貨本身是充滿不確定性。這個案例企業劃分優先級,針對不同優先級制定流程的做法,其好處是以簡單對復雜,通過結構化的流程給整個業務系統注入一定的確定性,避免習慣性地陷入混亂。比如你不能讓銷售、客服和計劃都催生產線,那樣的話人人都說自己的需求急,生產線就亂了套。你也不能讓人人都來聯系供應商,那會讓供應商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同樣,銷售不能一催貨就發Email給采購的總監或副總——這些人位高權重,當然能夠很有效地驅動供應商,但他們不了解操作層面的細節,往往解決了一些問題的同時,制造了更多的問題。而作為中高層管理,你也不能看到這些Email就一頭扎進去,做部下的部下的事,陷入執行模式,因為你還有更重要的全局工作去做。
在一個良性運作的供應鏈環境里,催貨是執行任務的一部分。就如這個案例公司,按照目標設計,95%的需求由供應鏈的第一、第二道防線滿足(需求預測、庫存計劃),按部就班由流程和系統驅動組織;其余的5%由供應鏈的第三道防線滿足(催貨加急),由組織驅動流程和系統(否則太慢)。但是,在那些惡性循環的企業,催貨則更多的是源自計劃不到位,或者不作為,不可不察。特別是那些“執行導向”的企業,“救火”文化盛行,沉浸在催貨帶來的成就感中,則要更加小心了。
注:劉寶紅,供應鏈管理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MBA。他的暢銷書包括《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的解決方案》《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十多年來,他一直在美國研究和實踐供應鏈管理,經常往返于中美之間,培訓本土采購、計劃與供應鏈管理人才,幫助本土企業提高采購與供應鏈管理水平。如欲聯系他,可電郵bob.liu@scm- blog.com,或訪問他的網站(www.scm- blog.com)查詢最新培訓信息。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