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林長友總經理
·1961年生,先后就讀于哈爾濱科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美國波特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研究生學歷,正高級工程師。
·1983年大學畢業后,林長友入職長春第一光學儀器廠(禹衡光學前身),先后擔任工藝員、設計員、新產品開發室主任、總工程師、廠長助理。
·1998年3月至2002年4月任長春第一光學儀器廠廠長。
·2002年4月,出任長春第一光學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總工程師。
·2005年1月至2013年10月任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2013年10月至今,任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貼,是吉林省優秀高級專家、省勞模。兼任中國機床工業工具協會數顯分會理事長、吉林省光學學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
時代幸運兒與“東北現象”
前段時間,林長友先生迷上央視播放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講述1976-1984年間鄧小平的政治生涯與中國轉折。內容涉及粉碎四人幫、結束十年動亂,撥亂反正、高考制度恢復等。
林長友先生對這段歷史別有感觸。1979年,是高考制度恢復第三年,林長友順利考入哈爾濱科技大學,主修精密機械專業,成為高考制度改革時期的最早一批受益者。1983年畢業時,正值長春市著力培養“三化”干部。入黨即為“革命化”,本科學歷便是“知識化”,歲數小則是“年輕化”。此時,林長友先生年僅22歲,是學校300余畢業生中僅有的兩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之一。恰符合條件,被分配到隸屬國家的長春第一光學儀器廠,由此開啟了在“一光”與禹衡光學的31年職業生涯。
進廠時,長春第一光學儀器廠已有18年歷史,主營光學儀器。從業人員主要為重返城市的文革“老三屆”。這種隔代現象,造就了時代斷層,卻也給予了新三屆機會。
林長友先生德才兼備、能力出眾,很快便從同事之中脫穎而出,順利地由工藝員、設計員被提升為車間主任。90年代,林長友先生不負眾望進入“老一光”領導班子并很快成為核心成員。80-90年代,國家正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計劃經濟為首的老體制下臺。向市場經濟轉型成為了改革重點。計劃經濟時代,“老一光”承接國家任務,生產單元軍事化,計劃交期都長。而市場經濟時期,業務節奏加快,工作要求明顯提高。
“老一光”當時處在“知青子弟人員臃腫、企業負債累累”的狀態,同東北區其他兄弟企業一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體制性、結構性危機。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東北現象”。
“最艱難時期,進辦公室,職工要債;出辦公室,稅務局要稅、銀行要息。”一場前所未有的風雪正席卷禹衡光學。以林長友為首的領導班子,陷入風雪中心。
如何走出?林長友先生給出兩個字,“改革”!
改革,重煥動力
改革著實不易!林長友先生早已料到。進入“病癥”核心區域前,他想先找一個“切口”。工資制度改革,成為了改革的“第一刀”。按當時工資制度,“腦體倒掛”、“論資排輩”現象很普遍,“老一光”也存在。為激發企業活力,吸引年輕人才,林長友先生決定打破原有工資制,率先在技術人員中實行談判工資制,以工作業績、貢獻力與創造力為考核依據,對薪資再評級與分配。
談判工資制在今天已很普遍,但是當年在實行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阻礙。“不少人,尤其是被評上高級工程師職稱的老員工頗為不滿,他們認為年輕人學歷是高,可經驗不足,一切還得前輩們言傳身教,上手幾個月,高工資拿了,人也跑了!”北京光學儀器廠作為當時行業領頭羊也采取了類似措施,其負責人對林長友先生訴苦道,“大家都住一個大院,回來就被老同事罵。這事,不能跟別人說啊,只能蒙著臉,在被窩里哭。”林長友先生感同身受,可他依然堅持著“來10個,留1個也是好啊!”的新觀念。
改革的第二項措施便是建立薪酬保密制度。無獨有偶,這再次引起極大爭議:“不公開就不能公平,不公平就難以公正。”制度建立的初衷是“避免因薪酬公開,而出現攀比現象”。“可這畢竟牽涉到員工的切身利益,必須要解釋清楚,可遲遲不能得到員工的理解,爭議從討論演變成了辯論。”辯論持續了一個月之久,直到員工說不出反對的理由。薪酬保密制最終得以執行。
改革的第三項措施是實行競聘上崗制。林長友先生意識到人才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為了扭轉“老一光”人浮于事的嚴重現象,林長友先生決定改革人事,實行“競聘上崗”制。讓他感到意外的是,“這次大家竟然很一致地贊成。”林長友先生回憶道,“競聘制實行后,設備科的一名統計員,考慮自身情況,決定退出干部崗位,而去競聘一保潔的崗位。競聘臺上,自我反思的深刻言辭,令當場所有人動容。最終,這位干部成功轉型為工人。”第三次改革
過后,林長友先生總結說,“三次改革跨度長,可這次,仿佛一夜間,大家就體悟到了改革的良苦用心,心態也變得成熟謙遜。”歷經三次改革,員工們不斷反思、學習、沉淀、謙讓,這正是改革的意義之所在。
改制民營,邁進春天
三項制度改革,如同三次手術,讓“老一光”從一片頹勢的“東北現象”中爬出來,站起來了。然而,國企“后遺癥”并未根治,屬于禹衡光學的春天遠未到來。“后遺癥”主要體現在歷史沿革所造成的競爭力缺乏、效率低下上。
“當時,一小伙子從上海過來,說起上海與長春工作的區別,直接感受是,上海趕早班的,走得比跑還快,而長春這邊……”跟這些高速發展地區相比,長春節奏已慢成這樣了么?林長友先生心想。“節奏換個說法,即效率,深究一步,其實是結構問題。結構不合理,就需動作補償,動作即人力、資源等的輸出。怎樣的結構,就會產生怎樣的效率。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提結構轉型,其實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待大部分企業轉型成功,你徘徊在原地,雖未退步,卻是落后了。”
于是,從1993年至2005年,“老一光”開始了長達13年的陸續改制與新平臺建設。個中艱辛,難以言表。而林長友先生最想感謝的是團隊的信賴。“‘老一光’歷史遺留問題眾多。風氣、負債、臃腫人員等等,都成為企業跨越式發展的關卡。那10年間,有人走,有人留下。無論去留,他們都為‘一光’的發展付出太多。而留下的,又成為‘新一光’的主力,讓‘新一光’重新變得茁壯。”到2002年,“老一光”改制成民營,成為“新一光”,形成了民營企業的靈活運行機制。從公司戰略出發,2005年,“新一光”將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統一,注冊為“禹衡”光學,重整企業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和激勵體系,構建全新平臺,使公司真正邁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正軌。
在歷時20余年的艱辛改制改革中,“一光”終于重獲新生,邁入禹衡光學的春天。
創新,鞏固品牌
畢業至今,如果把林長友先生最想做的事概括起來,其實就一件:研制出令國人驕傲的高可靠編碼器。
“老一光”是中國最早一批研制編碼器的企業,在1967年推出第一臺光電編碼器。其組合器件、通道等核心部件均一直自主研發生產。但可靠性問題,一直縛其拳腳。基于此,80年代后期,林長友先生赴日本學習并引進技術,夯實基礎。1994年、1995年,禹衡光學生產的編碼器因其品質卓越,連續兩年被授予馬德里國際質量金獎和銀獎,并對我國成功發射澳星做出重要貢獻,受到中央軍委及國務院的表彰。
技術引進同時,林長友先生深刻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
對禹衡光學來講,“創新”是什么呢?禹衡光學墻面有這樣一段話,“我們不可能總是重復著過去的做事方式,因為圍繞著我們周圍的事情在不斷地變化,我們必須走在變化的前面!”林長友先生認為,“和平年代,變化與需求可能是最大的動力。創新著眼點源于需求與變化。”他透露,“技術引進,讓禹衡光學受益匪淺,但隨時間的推移,這些技術已跟不上需求了。禹衡光學已無法從中汲取更多營養。最終,禹衡光學決定將發展動力落實到創新上來。”這些創新,包括將處理件做進芯片中、注重應用與技術性研發、從軟件角度看待編碼器,自研功能版權芯片等。
由于技術上的創新,禹衡光學入選為編碼器標準化技術委員單位。近年來,主持制定了《光柵旋轉編碼器》、《光柵角度編碼器》行業標準,參與起草了《光柵角位移測量系統》、《位移編碼器CPE-Bus總線雙向串行通信協議規范》等行業標準。
2012年,禹衡光學實現了編碼器領域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的首次開題,并承擔國家“十二五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高精度、高分辨力絕對式光柵旋轉編碼器研制》。
2013年禹衡光學與長春光機所等單位合作,共同承擔另一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高集成化單碼道絕對式光柵尺研發及產業化》。同年,禹衡光學被吉林省質量監督局評為“吉林省AA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示范企業”。
目前,禹衡光學擁有國家編碼器工程中試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光學刻劃、復制中心、技術研發中心、計算機中心,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近150人。共有光電編碼器及光學儀器國家授權專利150余項,是業界擁有知識產權數量最多的企業。主導產品光柵編碼器已形成一百多個系列,五百多種規格。“禹衡”牌編碼器被授予“中國名牌產品”,“禹衡”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在光學儀器領域,改型產品達20項,自主開發的新產品超過30項,占銷售收入50%以上。從產品技術指標、研發能力、產業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等多角度來看,禹衡光學已無愧為業內之首。
專注,永葆青春
時至今日,禹衡光學取得的突出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林長友先生功不可沒,但他依舊督促自己、提醒團隊,“從歷史軸看來,禹衡光學確實在進步,要有信心。但從橫軸看來,差距還很大。”他很清楚地認識到,目前編碼器市場依然被國外品牌主導。他們不僅做到了與行業高端用戶“高”配套、“高”整合,還在基礎能力上有所拓展,尤其是通過協議制定,與用戶產生共鳴,最終構建了今天的編碼器市場架構。此外,不得不承認,國外品牌的認可度,也遠高于國內企業。林長友先生也表示,上述這些差距非短時間內可以消除。
不過近年,國內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例如“國內近年正推廣一些數據協議,或將帶動電機、驅動器、編碼器乃至系統的發展。雖然真正應用要到幾年之后,但這表示我們已逐漸從技術引進消化延伸到技術開發、基礎架構建設等更高層級,無需再依附受制國外企業,正逐步取得主導權。”
林長友先生認同這些變化,深入探究,不難看出這是積累在起作用。積累怎樣產生?“專注,或是有效途徑。”多次赴歐參展的他對德企稱贊有加,“眾多中小型德企,30-50人,卻可在某一領域做到全球最好,這很令人敬佩。而在中國為何難出現這種現象?往往由于‘廣’代替‘專’與‘協作’成了中國的鮮明特色。企業出現問題,也多從外部找原因,導致內部因素經常被忽略。”
也許基于此,林長友先生近年品牌建設時,特別突出了內部機制的建設,希望員工多視角發現、解決問題,形成更強合力。品牌定位上,也更為明確:以“圓光柵”和“長光柵”全系列高精度傳感器為主打,為中國裝備制造業提供更高技術、更高性價比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目前《高精度、高分辨率絕對式光柵旋轉編碼器研制》專項,進入收尾階段,形成了一個大系列4個型號的產品,編碼器單圈分辨率和多圈計數均達到23bit。《高集成化單碼道絕對式光柵尺研發及產業化》專項也已進入產業化階段,預計2016年底全面完成。
技術上,秉持“領先一步”理念,傾入更優資源,保持先進性,并與長春光機所建立戰略合作,強強聯合。
生產上,以建設“04專項”為契機,投資1000余萬元,依據國際標準完善和升級編碼器可靠性實驗室,進一步提高產品規模化與高可靠性生產能力。應用上,高、中、低端市場全面覆蓋。低端如機床主軸、3000-5000脈沖增量式光柵編碼器等市場,實現“有所為,有所不為”,重在性能需求的滿足;中高端市場,如機床、伺服電機用絕對式光柵編碼器,數控旋轉工作臺、機床分度臺用±5”級角度編碼器等,重在產業的拓展,是主攻方向。同時,針對機器人等特別市場,將開發適用專有產品,提供定制服務。
基于這些建設,2014年,經濟環境整體滑坡下,禹衡光學同比增長6-7個百分點,林長友先生說,“品牌建設,有波折,也會有掌聲,慢慢來,總會更好。”
“老字號”的風采與新使命
晃眼間,林長友先生已在禹衡光學工作31載。林長友先生感嘆:“一代一代禹衡人的傳承,才有了禹衡光學今天的厚積薄發。自己這一棒總算未掉隊。”曾記得,2007年產業基地新建時的一天,一位退休老人將三輪車停在了院外,朝內出神凝望。老先生80余歲了,被接到休息室時,見到林先生便問,“小林啊,這是在蓋‘一光’的新廠房么……”老人家的眼眶,激動又濕潤。“這時,你能明顯感覺到‘老一代’禹衡人的期望與肩上擔子的重量。”同時,也深受觸動,“老人家退休多年后,還能如此關心企業發展。這在現代企業,已很難見到。”
林長友先生將這筆遺留財富,稱為:“人情”。
目前,禹衡光學377位在職員工中,工作25年以上的占1/3。10-25年的占1/3。入職不滿10年的占1/3。超過30年的,近30位。這個數字太驚人,林長友先生自己也感嘆,“太不容易。這么多年同進退,奉獻太多,感謝太少。”在林長友先生看來,團隊的穩固,正是禹衡光學過去乃至未來50年發展的底氣與后盾。
常說,“一年企業靠運氣,十年企業靠經營,百年企業靠文化。”“50”的禹衡光學,既有著“工業振興”和“中國創造”的民族情結,又肩負著引領業界,保持國產制造業裝備配套精良化、不受制于人的歷史重任,像極歲月的趕路人,在“百年企業”征程中,歷經風雪滄桑,人情取舍,又持重沉穩、活力不減。而歲月“50”,倒更像征程路上,從過去射來的一道光。閉眼,能感到溫暖。回望,可見來路。抬頭,又有灑下的滿眼希望光亮。
禹衡光學的希望之光是什么?林長友先生這樣表示:不忘“根本”,鑄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編碼器國際品牌!
在這光的引領下,禹衡光學正穩步前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