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的大世界

文:肖佩珊2013年第三期

    據調查顯示,2010年開始,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較2009年增長了1.71倍,2010年工業機器人保有量達52290臺;2011年銷售量約22600臺,同比增長51%,增速繼續保持世界之最。
 
    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26902臺,同比增長19.2%。未來,IFR預測,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將達3.5萬臺套,比2011年增長約60%,占全球總銷量17%。
 
 
 
機器人大潮,來勢洶洶
    2013年4月25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主辦,為期兩天的中國首屆工業機器人成果對接與交流會在風景秀麗的廣東東莞松山湖召開,來自全國各地50多家企業的業內人士參與了交流和研討。會上,國內工業機器人及零部件相關技術的頂尖專家 、業界領袖,共同探討了我國工業機器人未來的走向和發展趨勢。
 
“863”計劃
    提到我國機器人的發展,就不得不提“863”計劃。
 
    上個世紀1986年3月,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上,做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于1986年11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旨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范,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
 
    在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戰略的帶動和支撐下,我國機器人在過去20多年間得到飛速的發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十二五規劃中,工業機器人研發比重占863計劃的27.59%。“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著重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實施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機器人等科技產業化工程。研發智能化、機器人模塊化單元產品等重大關鍵技術,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無限前景
    在過去10年(2002-2012),全球機器人銷售額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增長。據IFR數據,在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2012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超過16萬,與2011年基本持平。
 
    在中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銷量達26902臺,同比增長19.2%,產值達到90億元,加上配套產品產值為190億元。
 
    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教授,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澤湘預測,工業機器人的熱潮在中國能持續至少20年。他指出,因為人口老齡化,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產業結構的升級、機器人技術的不斷成熟、市場的剛性需求等因素,國內的機器人產業將會迎來持續快速的增長的春天。
 
    自2010年以來,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漲幅接近20%,人口紅利正在不斷消失。并且隨著中國老齡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加深,到2022年,新增勞動力急劇減少,而勞動成本不斷增加,對于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來說,這意味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在這種情況下,機器人登場的時候到了。 
 
    2011年,富士康老總郭臺銘宣布,要在未來3年內用100萬臺機器人來替代生產線上的人力。除此之外,富士康還將專門成立機器人公司進行高端機器人研發和外購機器人的系統組裝,其100萬臺機器人將主要用在噴涂、焊接、裝配等工序上。2012年的富士康的半年報顯示,富士康國際員工數量為7.55萬人,而2010年底富士康國際員工數量還有12.67萬人,到2011年底則下降至9.89萬人。
 
    流水線上的富士康工人主要是將生產線上的產品取下,完成自己的工序后再放上去。而只要設定好程序,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機器人是完全有能力替代的。一個機器人大概可以替代2~3個勞動力,并且機器人不會有心理問題不會跳樓,更不需要購買社會保險等,每年可以省下一大筆支出。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技術的成熟,成本的日益下降,企業的采購預算有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像富士康這樣的依賴勞動力制造業企業在中國有龐大的數量。經濟形勢的不明朗、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生產成本的提高,一系列因素迫使著這些制造企業改變生產模式,使用機器代替人手生產,往后幾年,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將會到一個井噴的形勢。
 
    國家863機器人專家組組長王田苗在報告中指出,世界工業機器人發展了40年,達到了年銷售量16萬臺套,形成了85-100億美元的規模;中國起步晚,年銷售量卻高達2萬2-2萬5萬臺套,市場規模50-200億美元。未來,IFR預測,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為3.5萬部,比2011年增長約60%,占全球總銷量17%。
 
    這表明,中國市場將會成為機器人大戰的主要戰場,而這一點,也是所有國際大企業的共識。
 
 
現狀
    目前我國的機器人消費正處于起步階段,到2022年,我國的運營機器人將從2012年的9萬臺增加到170萬臺甚至更多。 
國內機器人產業起步晚,在發展的過程中暴露了許多問題,如:自主生產研發能力不高、產品附加值低、核心零部件技術缺乏、主機成本過高、缺乏競爭優勢、產品標準混亂等。
 
    我國科研集中在高校及研究院,生產在企業,交流少,生產和研發幾近脫節。機器人是高科技產品,優秀的技術應用不到產品中,直接造成了產品附加值不高;高校研究所人才輸送和研究課題等方面與產業需要差距甚大。核心零部件技術一直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瓶頸,生產中核心零部件一直依賴國外產品;系統集成商的數量和經驗都不足,最后造成了主機成本過高,缺乏競爭優勢。
 
    面對當面國內工期機器人形勢,李澤湘教授和王田苗教授都指出,創新和技術是發展的關鍵。機器人是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是品牌、效益的體現。當前我國的機器人技術還不成熟,性能比不上國外的產品,同時生產成本高,在市場難以爭取到自己的地位。
 
    現階段雖然我國市場潛力巨大,但實際上國內機器人數量僅為日本的10%、德國的25%,而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集中在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ABB、發那科、KUKA、安川手里,這四家公司占國內市場份額超過70%,并且這一比重還在不斷上升,國內不管是從技術、品牌還是市場都沒有優勢,企業生存形勢十分嚴峻。 
 
    因此,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建立產業聯盟,共同提高企業機器人及其零部件的生產技術,打開市場勢在必行。
 
    就此,李澤湘教授提出了幾點建議,(1)機器人聯盟建立大學合作機制,建立定點高校研究所,為企業發展提供合格的人才和預研。國內機器人技術人才缺口十分大,合格的人才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保證。(2)利用本地化生產的優勢,完善零部件產業,直接向系統集成商、裝備制造商提供產品。(3)建立區域式或者行業性質的工業機器人工程中心,設定標準、定期舉行培訓、集成系統等,對產品和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展示,消除用戶使用機器人的疑慮。
    除了提高技術之外,市場動態也是企業密切注意的方向。隨著行業、領域的細分,機器人也勢必會進行細分,針對行業定制的機器人種類也會越來越多,企業選擇方向時要注意,紡織、機械、物流、組裝、食品等都是機器人可以大展拳腳的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雖然四大公司占得份額多,但是品牌效應尚未形成氣候。大部分廠商更注重使用機器人帶來的效益,而并不太關注機器人生產商,這對于國內的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同時樹立企業品牌,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這將是未來幾年生產商的重大考驗。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五期

  •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四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三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