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開發中,供應鏈的速度太慢怎么辦?

文:劉寶紅2020年第二期

智能物流.jpg

在很多企業,供應鏈是圍繞量產需求設計,以效率為導向,成本能做低,但速度做不快。這往往成為新產品開發的挑戰,因為研發雖然關注成本,但更關注速度。研發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就對供應鏈很不待見??瓷先ミ@是研發的行為問題(對供應鏈不好,不待見),其實解決方案在供應鏈的能力上:(供應鏈)不改變(支持新產品的)能力,(研發)就不會改變(不待見供應鏈)的行為。所以,表面上看是(研發的)行為改變,實質上是(供應鏈的)能力建設問題。讓我們拿個案例來說明。

硅谷有個高科技制造企業,一二十億美金的規模。跟任何技術公司一樣,該公司的研發人員整天被最后期限趕著走,不管是來自客戶、新產品還是項目的,日子過得很悲催。他們對供應鏈的最大抱怨呢,就是速度太慢。比如工程師們想買點簡單的東西,做個試驗什么的,知道了供應商,知道了價格,光讓供應鏈部門下個訂單,不等個3天5天的時間,這訂單就是出不了門。

為什么這么慢呢?兩個主要原因:其一,采購員既支持量產,也支持新產品開發,采購員的面前任何時候都排著一長串兒的訂單,主要是量產的。先來后到,工程師的訂單來了,排隊動不動就得一兩天。其二,公司的制度、流程是圍繞量產的、重復性需求設定,對于研發的一次性采購,要加上額外的審批,采購審完財務審,層層審批顯著增加了周轉周期。速度慢,研發人員很有意見,就給供應鏈很多壓力,支持新產品開發的采購經理的日子就很難過,很少有人能熬過兩年。

那怎么辦?你不能在研發人員難伺候上做文章;你得從有效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上著眼。那就是提高供應鏈的能力,以滿足工程師們的需求,從而改變他們對供應鏈不友好的行為。這樣,我們的聚焦點就成了能力建設。前面已經多次說過,能力是個三位一體的概念:組織、流程和系統。這個高科技企業的供應鏈部門正是從這三個方面出發,提高供應鏈支持新產品開發的能力。

先說組織。為加強對新產品的支持力度,該公司配備了幾個專職的采購員。這些采購員不處理量產訂單;他們的全職工作就是支持設計人員的需求,從確認需求到下訂單、跟單、收貨,盡可能快地滿足工程師需求。這樣,訂單的處理周期大幅縮短。除了人員建制外,組織措施還包括績效考核。比如對這幾個新產品的采購員,該公司開始統計訂單發送速度,比如在X小時內,應該有Y%的訂單發送給供應商,每周、每月考核??冃Э己蓑寗訂T工行為:這些采購員自然更加認真地及時處理工程師的訂單。

再說系統。對于工程師的一次性零星需求,該公司設計了一個簡單的Excel表格,讓工程師填寫要買的零星物料和供應商信息,填寫完畢就發送到一個專用的Email信箱。表格一旦進入那個Email信箱,系統就開始計時。那幾個全職的新產品采購員呢,時時都緊盯著這個共用信箱,看到Excel表格就盡快處理。人們提到系統,總覺得需要投入很多資源,其實未必,比如這里的系統措施,在收發郵件的Outlook系統里稍作設置即可,不需要任何額外投資。

最后說流程。組織調整了,比如設立專門的新產品采購員,也意味著流程的調整:工程師的采購需求產生了,就再也用不著跟量產需求一起排隊。在審批流程上,該公司也簡化了采購對工程師需求的審批。想想看,工程師想買點雜七雜八的東西,用途大多是研發項目,作為技術外行的采購,你何德何能,能夠判斷花費是否合適?

誰能判斷這些需求是否合理?——是工程師們自己的老板。是花研發部門自己的錢,工程師的老板,有時候是老板的老板都批準了,還要采購批準啥呢?這些小額采購,金額不大,即使給工程師們打了“水漂”,又有多少損失呢?我不是說不應管控這個風險;我說的是風險管控與制造的麻煩相比,性價比不一定合算——我們在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制造另一些問題,關鍵是要看解決的問題多,還是制造的問題多。

對于硅谷的這個企業來說,訂單處理速度只是供應鏈改變能力、技術人員改變行為的一個簡單例子。這些舉措其實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技術含量,也不用多少投資。關鍵是要意識到,內部客戶對待支持職能的態度(行為),根本上是取決于我們支持職能的能力;不改變支持職能的能力,就很難改變內部客戶的行為。讓我們再舉個例子,看這個公司是如何改變供應鏈的能力,以改變工程師的行為的。

拿產品的入庫為例。和很多公司一樣,硅谷這個高科技公司的設計人員火急火燎,催促供應商快點交貨,但一旦貨到了自家倉庫門口,就如石沉大海,“走流程”動輒就得幾天時間。比如在這個硅谷公司,供應商的產品送到倉庫,就得排隊,等候錄入ERP,這一等就是小半天——跟上面的訂單處理一樣,隨時都有一大堆量產的物料在等著入庫;好不容易錄入ERP,又開始排隊,等著搬到貨架上,小半天又過去了;上了貨架,還得排隊,等候送到工程師的辦公室。就這樣,工程師一邊在火急火燎催貨,供應鏈卻在慢條斯理,按部就班地走流程。你說工程師們能給供應鏈好臉色嗎?又是一個典型的工程師的行為,取決于供應鏈的能力。

那解決方案呢,還是得從供應鏈的能力建設著手。這個企業的供應鏈先從系統上開始,把所有工程師的訂單都識別出來(這容易,比如SAP里,以47開頭的一般是工程師訂單);對這些訂單,要求供應商用橘色的包裝來識別。然后他們培訓供應鏈上的各個職能,從物流到倉儲到搬運,凡是看到橘色的包裝,都得放下手頭的活兒,優先處理橘色包裹——這也是組織和流程措施。一下子,這就把大段大段的排隊等候給拿掉了。

想想看,倉庫收發的材料中,絕大多數的是給生產線的;現在讓為數甚少的研發訂單插隊,對生產線的總體影響沒什么,但對工程師們來說卻是天壤之別:以前收發流程慢,經常見工程師自己駕車到供應商處拿貨,浪費工程師的寶貴時間不算,后續的賬實不符、供應商付款問題又是一大堆(工程師拿到料了,卻沒有及時或干脆不補流程,賬實不符);現在有了橘色包裝、優先通道,入庫的延誤盡量減少了,倉庫又設了一個專人,整天的任務就是給工程師們送貨(組織措施),工程師們自然就用不著到供應商現場去拿貨了,而相應的賬實不符問題也得到了根治。又是一個工程師的行為改變(不到供應商處拿貨),取決于供應鏈的能力提升。

上面兩個例子只是該公司的供應鏈提升能力、更好滿足新產品開發的一部分,從而改變內部客戶的行為,改善與供應鏈的關系。各種舉措,不管是組織、流程還是系統措施,其實都沒多少“技術”含量,也用不著多少投資,卻對提升新產品開發的支持力度有顯著意義。

不理解這些的呢,總是抱怨研發太強勢,不愿“善待”供應鏈;理解這些的呢,則善于從自身找問題。畢竟,用一句老話講,會埋怨的埋怨自己,不會埋怨的埋怨別人。企業人是理性的,組織行為也是。在一個公司里,一個職能不被“待見”,根本原因,鮮有例外,都在于那個職能的能力:能力不足,沒法有效解決內部客戶的問題,或者制造的問題比解決的還多時,受到影響的職能怎么會拿正眼看你呢?

二維碼.jpg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五期

  •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四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三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