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高峰對話:探討工控黃金十年的機遇與挑戰
文:編輯部2022年第1期
主持人:非常榮幸與各位嘉賓展開今天的對話環節,今年年會談得最多的就是國家的“雙碳”發展,我們知道眾誠卓越閻總的團隊一直以來都致力于成為國內風電解決方案供應商,
這也是“雙碳”發展的重要一環,因此我們首先請閻總來談一下在國家“雙碳”發展目標下,工控自動化將面臨怎樣的機遇?
閻學科:去年 9 月 22 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發展目標,帶來了國民經濟新時期中的一批最新賽道。一般來說,“雙碳”發展又被習慣性地劃分成眾多細分行業,其中也包括風電、太陽能、儲能等新興行業。
實際上,要實現“雙碳”目標,首先要控制對石油能源的利用,第二是提高石油能源利用效率,第三是要使用清潔能源代替傳統的石油能源。在“雙碳”發展規劃中,蘊藏著巨大的工業自動化技術和產品方案應用的空間,例如在風電 / 光伏發電、輸變電、數據中心、工業、農業等國家重點領域,并且這些行業企業現在也非常歡迎國內廠商和他們共同開發。
“雙碳”發展目標其實有很多和我們先進制造相關行業有關的環節,例如在眾城卓越專注的風電核心器件領域,目前風電葉片一般都是非常特別的異形形狀,這樣可以使發電效率達到最大值,大部分葉片廠都是靠手工打磨葉片,上面的玻璃粉塵比較多,工人要全天候戴 N95 口罩,身上全都是玻璃纖維碎片,曾經有株洲的客戶提出要用工業機器人來打磨來解決這些問題,但要求的軌道精度非常高(納米級),盡管市場需求旺盛,但受制于科技水平,現在還是沒有辦法完全解決這類問題。另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新興技術,對大型齒輪等大部件進行故障預判等等,也將會是新能源行業非常核心的研究課題。
我們工控人在過去幾十年里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長,這也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在如今國家“雙碳”發展目標的指引下, 一定會有我們非常多的機會點,眾城卓越也十分愿意與在座的行業同仁們一道,在“雙碳”領域展開合作,為國家新時期的發展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在國內外新經濟的影響下,制造業安全受到國家的重視,尤其是上游半導體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成為了重要的發展戰略,其中,設備和材料是關鍵,面對這一形勢,在國家半導體發展戰略中,工控自動化行業會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常軍鋒:首先,要解決目前很多行業遇到的芯片短缺情況, 還需要企業提早布局,我們國內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商已經在消費類電子領域基本實現了 90% 以上采用國產芯片,目前來說國內芯片設計公司大約有兩千多家;其次是向高端領域發展, 包括新能源汽車、工業控制、醫療等方面,希望我們從供應鏈端,能夠給我們本土芯片設計企業提供機會,找到合作點,共同開發,一方面是可以培養這樣的設計公司,另一方面同樣也可以為廠商保證核心芯片供應的安全性,當然如果有能力的企業也可以自己成立設計部門,自己嘗試去做,比如早期大疆在做無人機的過程當中,也會做自己的芯片設計。
從應用端來說,無論是前端的晶圓制造,還是封測行業,基本上目前的國產率都不到 20%,無論是提供部件還是產品, 都將會是我們工控的黃金十年,如果在這幾年時間里仍然無法導入產業,那么在今后的全球制造產業鏈中,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可以說,在目前國內外貿易背景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點。
主持人:當前,國家鼓勵原創技術創新,大力推進轉化應用,在這一方面,國測時柵公司是一個很好的代表,下面我們就邀請國測時柵董事長王勇先生為大家分享他們在工控自動化技術創新中的體會和感想。
王勇:國測時柵是這個行業中的一名“新兵”,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感受最多的是產品開發尤其是原創性技術開發的不容易,例如,我們的時柵技術是從 1996 年提出的思路,
到 1999 年做出樣機,還有這幾十年來針對時柵技術的研發等等,一路走來非常不易。國測時柵的企業定位始終是瞄準國際最先進的技術目標而努力奮斗,當中雖然也經歷了很多的挫折和失敗,但最終我們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如今,第四代技術也即將成熟量產。從中,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企業如果想要在某一領域深入、持續地做研究,那就要求企業首先一定要有明確的戰略定位。
其次,現在行業出現比較高頻的詞就是“國產化 / 國產替代”,國測時柵第二代的磁場式時柵階段就已在某些高端領域得到了大規模應用,產品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時柵技術的成熟度都得到了驗證。在目前第三代技術中,我們希望不僅服務于高端行業,也能在民用領域得到應用,其中也包括工控行業等。時柵技術可以為運動控制領域提供多一種可靠的技術解決方案,圍繞這個目標,面對一個新的市場,我們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包括產品架構的技術升級、元器件國產化接近 100%, 我們希望能夠實現完全的自主替代,為國內企業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供應鏈,國產替代同樣是我們的一個奮斗目標。
主持人:進入后疫情時代,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建設進程加速,工廠數字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的領域是非常廣泛,在項目設計和建設規劃當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在企業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對于運動控制行業將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周俊杰:談到數字化建設,利元亨在自己公司內部,以及與我們的合作伙伴、客戶甲方共同實施數字化工廠方案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首先是規則,數字化在我們看來, 其目的在于為企業效益賦能、降低成本,它是一個全流程滲透的系統工程。這里涉及到甲乙雙方的開放度,在過去,很多數字化工廠的實施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少的同仁可能會拿著各自不同的解決方案向客戶推銷,造成行業里面對于規則意識的缺失,這就會引發一個信任的問題。如果數字化建設缺失了流程介入,或是對制造過程的介入不徹底,就沒有辦法實現最終的效能。
另外一點就是堅持,數字化建設過程時間周期非常長,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很多時候還需要不停的推翻重構,這就要求企業決策層對于數字化建設要有一份堅持,不停地去投入, 可能短期內見不到效果,例如價值流分析、虛擬仿真、虛擬調試、自動排查等等,這些東西絕對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基于我們對管理和整個流程不斷的“碾壓”,其中也有很多的切身經驗,利元亨也非常樂意在今后的時間里能夠和行業同仁更多的交流,共同成長。
李雷:在數字化工廠建設方面,西門子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布局,并且在最近十年里慢慢清晰,我們走過的路程有兩個角度,一方面是對內,西門子有 100 多家工廠,每家產品不一樣, 流程不一樣,我們一直在探討用什么方法實現數字化。從早期
在全球推廣精益數字化項目開始,在數字化工廠真正落地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強調因地制宜,每個工廠都有創新,再通過總部收集整理進行推廣,所以整個西門子數字化工廠生態是全球100 多家工廠和中國 20 多家工廠共創出來的,然后再從中提煉,產生出通用化的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是對外,在西門子完成內部工作以后,就是向市場推廣,形成一套數字化工廠生態。從宏觀層面,為了加強對數字化轉型必要性和數字化路線圖的推廣,西門子與清華經濟管理學院聯合,專門針對企業高管層面進行持續一年的數字化轉型培訓項目,結合學堂授課、案例挖掘、實地考察和訪學等多種研習模式,為企業高層提供全面、多樣化的專業課程和全球化的經驗與洞察。在實施層面,西門子有自己專業的咨詢團隊解決產線問題,尤其是改造工藝,我們有自己的編程能力, 也有數字化解決方案專家,軟件覆蓋面廣泛。
此外,我們還與政府合作建造了很多數字化體驗和賦能中心,通過這些中心增強與行業的交流反饋,借助生態共創,把數字化潛力發揮出來,應用到企業當中,讓大家真正看到數字化建設的成果。
主持人: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2021 年業界企業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就是供應鏈管控,展望明年,供應鏈緊張的情況仍有可能持續,在這一狀況下,工控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穩定的市場供應?
龔黎明:2021 年供應鏈危機,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有很多共鳴,高創作為工控核心部件供應商,遇到的情況也一樣。總結一年來的經驗,我覺得有兩點:一是,今年我們和芯片原廠的溝通、互動頻率增多了,作為美的集團內部的一家企業,我們充分發揮集團優勢,在供應鏈方面得到了保障;二是, “國產化”,其實也不是我們主動要國產化,而是被動而為之的“雙循環”,在發現有的器件靠“外循環”走不通的情況下, 就不能“躺平”,可以說,上游電子元器件國產化是目前擺在眾多行業同仁面前的一個課題,也是我們堅定不移要走的路線。
張作為: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 EMS 工廠,采購金額巨大,其中機構類相關的采購大概占整體采購金額的 30% 不到。由于疫情等多種原因,正如剛才高創龔總所提到的,目前供應鏈市場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例如廠商直接與原廠交易增多等等。
富士康采購量較大,金額也較高,同時我們對供應商的服務要求可能也是最復雜的,有些難題甚至富士康自己的人員都不見得能處理,在這當中,就是各位供應商伙伴們能夠發揮才能的機會了,今天有機會能夠和各位機電控制相關行業的企業代表齊聚一堂,也希望未來能有合作發展的機會。
主持人:今年每家企業談到的一個“痛點”都是人才培養, 在行業進入新的發展期時,工控行業應如何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下面我們有請哈工大楊明教授從高校的層面來談談心得體會。
楊明:哈爾濱工業大學是國家重點工科院校,每年培養大批人才,從這些年的親身經歷來看,我最大的一個感受是,20 多年前企業是甲方,高校是乙方,一般都是學校努力向企業推薦畢業學生,但現在則倒過來了,高校有點像甲方了,華為、美的、大疆等大型企業的 HR 紛紛拜訪學校,找各個教授推薦學生,“拼命”搶學生、招學生。
另一個感受是,我們電氣工程學院的老師在培養學生方面壓力很大,大家都知道,哈工大是航天名校,在航天領域較為突出,電氣工程學院在招生方面要和航天專業競爭,此外,在學院內部也面臨著新的競爭,例如在國家“雙碳”政策下,我們目前增加了儲能、新能源領域的研究,這就會帶來生源上的競爭,所以說在工控行業的人才培養上“危機感”也越來越大。另外,我們也正在面臨新一輪培養方案的修訂,當前行業對數字化、網絡安全、新能源等領域的人才需求加大,學科交叉現象越來越多,對人才要求也越來越緊迫,人才培養的信息點越來越多,怎么結合好、培養好,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壓力。
主持人: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高峰對話的環節即將接近尾聲,接下來我們邀請臺上嘉賓每人用一句話來為明年做展望和總結。
閻學科: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十年,我們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這是行業共識;其次,從國家“雙碳”發展目標的角度來看,2021 年到 2030 年是工控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讓我們大家攜手努力,共創輝煌!
常軍鋒:我們工控行業的黃金十年,恰恰也是半導體行業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里將充滿著挑戰,但明天一定會更美好!王勇:目前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機遇與挑戰共存,但機遇永遠大于挑戰,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口,需要我們堅守定力,守正創新,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相信未來在世界高端制造的舞臺上,一定會有中國企業的一席之地。
周俊杰:我用一句話來與大家共勉:進中求穩,尊重規則。李雷:西門子作為一家外企代表,實際上在本地化建設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諸多成績,因此我們的目標是根植中國、不斷創新!
龔黎明:至高遠,創未來。
張作為:在市場巨變中,變是唯一不變的。
楊明:作為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單位來說,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永遠是四個字:腳踏實地。
主持人:在今天的圓桌對話中,各位嘉賓來自企業、學界、中資、外資以及行業研究機構等,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和愿景,那就是推動中國制造和自動化行業繼續向前發展,讓我們攜手開啟屬于我們的工控黃金十年!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