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盈虧泥沼的電力企業,在社會責任和利潤導向的平衡木上進退維谷,勾勒出一條從放緩火電到挖掘黑金的減虧路線。
增虧謎團
“唱虧哭窮”,似乎成了電力企業向發改委施壓的必要手段,而打壓煤價、提漲電價,是他們的戰利品。
“每度電再漲5分,才可以保障發電企業微利經營。”4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國際煤炭大會上,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總經濟師吳大衛開腔,企盼發改委再度替發電企業排憂解難。
“再漲5分”的訴求其實并不陌生,早在去年11月23日,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劉繼闊就曾告訴新金融記者,再漲5分才能扭虧轉盈,盡管當時山東的上網電價,還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華能山東公司的訴求,正值電力企業虧損面頂峰之時:截至2011年8月,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業務虧損合計180.9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多虧113億元,全部火電上市公司可比口徑經營活動現金流同比下降14.6%。而同年11月30日,發改委便下發近年來最嚴酷的電煤限價令,以及上調上網電價的決定。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自認口拙的煤炭企業多次在公開場合酸澀吐槽。2011年,發改委共3次上調上網電價。效果明顯,2011年12月,五大電力集團的火電業務利潤環比就增加了71.7億元。
但時隔不久,發電企業今年再度宣布增虧,4月12日財政部公布稱,五大電力集團今年1月份實現利潤為-22.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虧18.3億元,其中火電虧損28.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虧2.52億元。
新金融記者就增虧原因詢問劉向東,他是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研究與統計信息部副主任,長期跟蹤調研電力企業發展動態,他認為,除了“市場煤計劃電”這種價格機制扭曲不能得以解決,還有財務成本增加的原因。
數據顯示,2011年發電企業利息支出479億元,同比增長25.6%,財務費用上升是除煤價上漲外造成電力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大多數電廠依靠集團公司,向銀行貸款來維持運營,還本付息壓力很大。
剔除財務成本上漲因素,煤價依然是壓制著發電企業抬頭的重要因素。據中電聯統計,2003-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平均入爐標煤價格從273元/噸上漲到846.8元/噸(含稅),漲幅為210.2%。
與電煤價格市場化定價相違背的是,發電上網電價卻在實行嚴格管控:2003-2011年我國平均上網電價從286.5元/千千瓦時上升到436.9元/千千瓦時,升幅為52.5%。
由國資委掌管的五大電力集團,在減虧增效方面,已然做足功課。國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建國對新金融記者說,2011年全國平均供電煤耗330克/千瓦時,較2005年下降40克/千瓦時,較2000年下降62克/千瓦時;五大發電集團公司供電煤耗達到320克/千瓦時,我國火電機組能耗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遠低于美國、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
“發改委去年兩次上調電價,對發電企業有些許幫助,但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吳大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