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郭臺銘宣稱:未來3年富士康將使用100萬臺機器人。這段因“數字”而吸引眼球的娛樂與經濟頭條,再次將“工業機器人”推到城市生活面前。
中國近二十年經常提到的Development“發展”一詞,英文使用最早出現在十七世紀,意指與包裹與束縛相反的舒展和展開,用來形容生物舒展釋放其自然所能允許的全部潛能,后來這個詞比擬的領域逐漸窄化為經濟增長和工業發展。被視為現代性的重要標志。這種“發展”至今天,已然衍變成多種形式。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舒展”也不再是對機器本身潛能的開發。從“機器人”到“人與機器”再到“機器、人、機器”,工業機器人本身所代表的是人類生活的重整。其次,它更是工業生活與運行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據統計,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僅部署100萬臺各種工業機器人。其中日本機器人數量居世界首位。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是,2007年,日本機器人安裝總量達350000臺,歐洲國家工業機器人密度為每萬名工人50臺,美洲為平均31臺,亞洲平均27臺。而中國市場的預估數字如此:2011年預計新安裝各類工業機器人9500臺,市場保有量將達到48600臺。
制造業的發展,預計工業機器人的裝配量將會穩固上升。同時,與國際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規律一致,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正逐漸向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建筑、采礦等領域延伸。在當前形勢下,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市場潛力如何?存在哪些投資機會?機器人領航企業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在本期特輯中,我們不僅搜羅全球工業機器人領域值得關注的相關資訊、產品、人物,還力邀國內外多家機器人巨頭企業,聽ABB、庫卡、FANUC、眾為興、福士講述他們各自的機器人發展之道(見《伺服與運動控制》2012年1月份“工業機器人那些事”欄目)。
未來中國工業機器人該如何發展?我們除從機器人報告中獲取信息,對當下機器人發展瓶頸一針見血的機器人專家一致認為,“國產的機器人的市場還是集中應用在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國外的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汽車跟精密裝配加工行業,主要優勢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好。我國機器人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市場仍不成熟,處于發展初級階段,而優勢方面也正是不成熟和處于初級階段。正因為如此,借鑒同時,還必須自我發力。”
而我們理解為,“有意識地借鑒,有方向有力度的行動,這本身便是一次飛躍。而從行動在到意識,是我們對現狀的深刻反思,也是我們對機器人瓶頸的重要領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穩步前進與發展。唯有此,我們才能在‘100萬臺機器人’口號中獲得真正的價值。”
《伺服與運動控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