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3月16日發布研報,正式提出了我國新能源發電發展的推薦方案。
中電聯指出,新能源發電在發電成本、出力曲線、對電力系統影響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我國應在新能源發電中長期總量目標的指導下,深入研究風能、太陽能等不同新能源發電形式的技術經濟特性,以全系統成本最低為原則,全面優化新能源發電結構比重和區域布局。
關于風電開發的布局考慮,中電聯指出,應有序建設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其中,甘肅酒泉風電基地2015年規劃風電裝機超過1000萬千瓦,在本地區和西北主網消納,同時與部分火電機組打捆送電華中;新疆哈密風電基地2015年規劃風電裝機超過600萬千瓦,除在新疆和西北主網消納外,還與哈密煤電基地打捆送電華中;河北風電基地2015年規劃風電裝機超過1100萬千瓦,主要在華北電網消納,還送電華中、華東;山東、江蘇沿海風電基地應重點加快潮間帶和近海風電開發,2015年規劃風電裝機分別達到1000萬千瓦和690萬千瓦,主要本地區消納;吉林風電基地2015年風電超過700萬千瓦,在本省及東北電網消納;蒙東風電基地2015年規劃裝機超過700萬千瓦,除本地區消納外,主要在東北消納;蒙西風電基地2015年規劃裝機超過1000萬千瓦,除本地區消納外,還送至華北、華中、華東消納。同期,有步驟有計劃地在山東、江蘇、上海等沿海省份拓展海上風電建設。
《報告》同時指出,太陽能光伏發電應按照“大規模集中開發、中高壓輸送”與“分散開發、低電壓就地消納”并舉的思路發展。可在甘肅敦煌、青海柴達木盆地和西藏拉薩(或阿里)等地區建設大型并網型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重點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山東等地區開展城市建筑屋頂光伏發電;發揮太陽能光伏發電適宜分散供電的優勢,在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云南等偏遠地區推廣使用戶用光伏發電系統或建設小型光伏電站,解決無電人口的供電問題。
太陽能熱發電應按照“示范推進”的思路發展。在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選擇荒漠、戈壁、荒灘等空閑土地,建設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
生物質發電方面,中電聯的規劃顯示,201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500萬千瓦;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240萬千瓦、垃圾發電240萬千瓦、生物質燃氣發電20萬千瓦。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480萬千瓦、垃圾發電480萬千瓦、生物質燃氣發電40萬千瓦。
中電聯就此指出,在秸稈剩余物資源較多、人均耕地面積較大的糧棉主產區,應有序發展秸稈生物質直燃發電;在重點林區和林產品加工集中地區,應發展林業生物質直燃發電;在“三北”地區,發展沙生灌木平茬剩余物直燃發電項目;在甘蔗種植主產區和蔗糖加工集中區,發展蔗渣直燃發電。
此外,在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緊張的中東部地區城市,合理發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西部地區采取垃圾填埋方式處理垃圾的城市建設填埋場沼氣發電項目。在農村生物質資源比較豐富、人口密集的鄉鎮,發展分布式生物質燃氣發電;依托大型畜禽養殖場,支持建設大型畜禽養殖廢棄物沼氣發電項目;并積極推動造紙、釀酒、印染、皮革等工業有機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沼氣發電。
中電聯還指出,應試點研究地熱能和海洋能發電。規劃顯示,2015年我國地熱能裝機容量將達到5萬千瓦,2020年裝機容量達到20萬千瓦;2015年海洋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萬千瓦,2020年裝機容量達到2萬千瓦。我國的地熱發電已經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和生產能力,但由于地熱還有其他開發利用價值,只能因地制宜地發展。
我國還應合理布局建設抽水蓄能、燃氣發電等調峰電源,研究應用儲能技術規劃。到2015年和2020年,抽水蓄能電站將達到4100萬千瓦和6000萬千瓦,大型天然氣發電達到4000萬千瓦和5000萬千瓦,以解決風電等新能源開發帶來的調峰問題。并通過配置儲能裝置,有效地平滑新能源出力的波動,有效地解決電力系統的穩定性、電能質量和運行經濟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