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苗圩:4個新興產業專項規劃上半年出臺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11日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由工信部牽頭制定的4個新興產業專項規劃將會在“很快的時間”內出臺,今年上半年能夠出臺。
這四個新興產業專項規劃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專項規劃。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苗圩曾明確表示,2012年將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4個專項規劃,以及物聯網、智能制造裝備等15個細分領域規劃。
苗圩并未透露這些規劃的詳細內容,對于記者追問的“4月份之前能否出臺”,也表示“說不好”能否出臺。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幾天前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2年仍將繼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
中國自2009年籌劃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以來,國家發改委從2010年開始著手制定戰略新興產業振興總體規劃,涉及的7個產業也分別交由工信部、科技部、衛生部等分別制定,但這些規劃至今尚未出臺。
戰略性新興產業被業界稱為“下一個四萬億”。專家提出,應對經濟危機,總的來說有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應對危機,在宏觀上用“四萬億”等刺激政策保增長,在企業層面則是逐步適應危機沖擊,而經過前兩個階段之后,就進入產業結構調整尋找新方向的階段。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承載著為中國指明產業方向的歷史任務。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專項規劃的正式實施,意味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進入新階段,明年相關領域的投資也有望出現實質性增長。
此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苗圩要求,“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選擇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領域作為突破口,進一步將現有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有條件的地區都要推動設立專項資金。”(第一財經日報)
四大戰略新興產業規劃最快兩會后實施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8日在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打牢經濟發展基礎”提案辦理協商會時透露,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由工信部牽頭負責的四大新興產業專項規劃最快在兩會后頒布實施。
國家確定的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工信部牽頭負責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發展、信息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四個專項規劃。蘇波表示,工信部已會同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有關部委制定完畢上述四個專項規劃,近期將發布實施。
蘇波表示,除了這四個專項規劃,工信部對15個細分領域均會制定更為細致的規劃,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包括:三網融合、物聯網、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裝備、新型顯示、云計算及信息安全示范、稀土稀有金屬材料及器件、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通用化學名藥、寬帶中國、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海洋工程裝備、重大環保技術和裝備、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TD-LTE規模技術試驗等。目前,部分行業規劃已制定完成,例如智能制造裝備、新型顯示、稀土稀有金屬材料及器件、云計算及信息安全示范等。
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將出臺財稅金融等一攬子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力爭達到8%左右。
苗圩:今年重點推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工信部部長苗圩8日在人民大會堂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工信部的重點工作是推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以及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
他舉例此前頒布的一項“政府采購用車一定是國產汽車”的政策,表明今年這項工作已有良好開端,他還稱“任何自主品牌轎車發展早期肯定是需要政府給予補貼和支持的。”但他同時也表示,今年不大可能會像2010年那樣出臺大力度的支持政策。
在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劃分上,苗圩明確表示,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被劃分為節能汽車,不屬于新能源汽車,所以不享有此前針對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純電動汽車的購車補貼。
苗圩還透露,未來五年的寬帶提速目標為城市家庭做到20M進戶,農村家庭做到4M進戶。
在回答媒體關于4G網絡TD-LTE牌照發放時間的問題時,苗圩稱最終能發放4G牌照可能還需要兩到三年時間,而這期間主要是解決基站密度和終端問題。
針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加強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三網融合的發展”,苗圩認為,這表明國家更加重視寬帶基礎建設工作。在具體推進措施上,要重點解決防止電信部門重復建設,爭取做到一城一網,加強使用終端建設和收費站的建設和收費確定等問題。“我們想在過去三網融合第一批、第二批試點過的54個城市里先試驗、先推進。”苗圩說。
財政補貼政策給力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黃金期
11月16日,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舉辦的“2011年機械工業經濟形勢報告會”上,工信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向包括《中國聯合商報》在內的媒體透漏,到2015年高端裝備的銷售產值將占裝備制造業的的20%以上,年銷售產值達到6萬億元。其中,智能制造裝備首臺首套性質的產品,將獲得國家25%~30%的補貼,最高補貼50%。首批智能制造裝備包含19個項目,國家補貼額約為9.5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政策“紅包”的派發和未來不斷增加的扶持力度將引發市場的投資熱情,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機遇期。
首臺首套最高可獲50%補貼
張相木表示,目前智能制造裝備、衛星制造裝備及應用方面的專項補貼資金已經得到落實。智能制造裝備第一批19個項目,國家補貼資金9.5億元已經下達。其中帶有首臺首套性質的產品,國家將給予25%~30%的補貼,最高補貼可達50%。補貼支持的對象既有首臺(套)項目開發單位,更有首臺(套)產品使用部門。而對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的財政支持正在落實中,航空發動機也將列入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相關重大專項規劃中,屆時也將有可能獲得財政方面的支持。
高端裝備制造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部分,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是衡量一國裝備工業強弱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裝備工業的產業規模雖已躍居世界首位,但高端裝備仍然滿足不了需求,不得不大量依賴進口。尤其在關鍵基礎零部件方面更為突出。“十一五”時期,我國液壓機、風電設備、高速列車、火電和核電設備、數控機床等主機產品發展迅速,但這些主機配套所需的高端零部件越來越受制于進口,進口數量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高,而且交貨期也越來越沒有保障。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2010年我國挖掘機行業累計銷售16.58萬臺,增長78.52%,但工程機械配套所需的高端液壓件仍需大量依靠進口,行業利潤的70%被進口基礎零部件所吞噬。
在此情勢下,國家在智能制造首臺(套)研發、制造和使用方面給予大力的財政補貼扶持力度,實屬明智之舉。
自主創新是關鍵
今年上半年,由于受歐美主權債務危機和國際市場動蕩的影響,我國機械工業增速明顯回落,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對外貿易也出現持續逆差。“這其中既有低端裝備產品供過于求、產能過剩的原因,也有高端裝備內需巨大,機械產品進口倍增,對國內市場造成了較大沖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認為,機械工業的這些發展新動向正在預警:我國要在“十二五”時期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變“制造大國”為“制造強國”,必須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客觀而言,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對我國裝備工業來說,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舉措;對裝備制造企業來說,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以較少的資源消耗來獲取更大的產出的必由之路。
然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攻高端必須夯實基礎,突破技術瓶頸,下大力氣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強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和產業化。”蔡惟慈如是說。
而實現高端裝備的國產化,自主創新是關鍵。發展高端裝備不能僅僅滿足于研制出個別的高端產品,而要著眼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強化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集中力量開發并實施科技攻關重大專項,提升重大技術裝備集成創新能力。
與此同時,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還需要重視市場培育。據介紹,目前在我國部分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并不是沒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但由于是“首臺首套”,用戶往往會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對國產品牌的產品不信任,不敢采購和使用。對此蔡惟慈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應用示范力度,組織實施高端產品應用示范工程,通過為企業提供產品技術應用服務,擴大影響,吸引潛在市場,從深度上挖掘市場、培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