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務部對以德國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牽頭,聯合在美的多家針對中國光伏企業“雙反”(反補貼、反傾銷)事件初裁將于2012年1月和3月之前做出初步裁決。在裁決最終出臺之前,中美多方力量都紛紛介入到此事當中。
這起“雙反”事件一方面如實反映了目前國際光伏市場發展遭遇瓶頸,導致國際企業不得不用“雙反”的形式來拯救自己國家的企業,另一方面,中美兩個世界大國中越來越多的勢力開始參與到新能源爭奪時,其白熱化程度也在向世界人們揭示,未來的能源的消耗必將更多的使用目前開發并且不斷完善的新能源技術。
能源問題日益凸顯
在新能源發展遭遇瓶頸時,人們對現有傳統能源的認識也越加深刻。并且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大部國家的發展已經離不開石油,而目前使用最多的石油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也促使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尋找各種穩定的可持續性新能源,以便能夠健康持續性的發展。
事實上,能源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關系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關系。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有力的能源保障。同時,國際社會空前關注氣候變暖,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推進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正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選擇。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人均資源占有率低與資源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替代能源的大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近年政府從戰略高度,加強了對能源行業的宏觀調控,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強能源戰略規劃,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因此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低碳經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必然之路,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可靠、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和妥善應對復雜的國際能源形勢,是國家將長期面對的重要問題。
有報告指出,中國已成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國,備受國際輿論關注,減排壓力巨大,未來相當多的兩高一資產業將面臨生存困境。事實上無論是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還是中國本國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綠色發展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戰。
近年來,全球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由能源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復雜,全球范圍內新興能源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方興未艾。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在保障能源需求的同時,減少能源活動的環境影響,搶占產業、技術與市場制高點,實現經濟轉型,保障社會就業,提升綜合競爭力,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各地政府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縱觀歷次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進程,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正承受來自國際社會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中國政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15上莊嚴承諾,2020年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將由目前的9%提高到15%,相應指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及地方政府考核體系。
十二五規劃帶動新能源發展
目前,中國正在走這樣一個新能源的開拓之路。
近日,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李力在某會上透露,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工信部等部門參與起草制定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等領域的專項發展規劃,已經或者正在上報國務院,將會擇時發布。
根據規劃,在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將成為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成為先導產業。七大產業鏈將推動中國在未來十年進入一個新的產業周期。具體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由相關部委牽頭,新能源規劃由國家能源局牽頭;節能環保規劃由發改委牽頭;其他多個新興產業規劃由工信部牽頭。
并且,七大產業發展方向也更為細化。從新能源產業看,綠色新能源技術發展和產業化是解決能源危機、優化能源結構的根本出路。明確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海洋能、核能、煤炭清潔利用等具體領域。在太陽能領域,也明確提及了光伏發電,光伏發電里又明確提及對薄膜發電的支持,甚至明確提及了對即銅銦鎵硒薄膜電池和銻化鉻薄膜電池技術的支持。另外,未來我國應積極發展新一代核能;提高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有序推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
這也必將給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加快速健康的發展。
大背景之下,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美國MIT學院共同邀請國內外能源領域權威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解讀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的相關情況,同時分享成功能源企業如何突圍并在危機中取得進一步發展的經驗,從而發現新能源產業中的發展機遇,共同創造行業的奇跡。